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灾难神话与当代灾难片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各种灾难的侵袭,现代社会的人类具有越来越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灾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当灾难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灾难带给人们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这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在灾难面前人类怎样构筑自己心灵的堡垒,怎样把灾难的创伤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分析古代灾难神话故事和当代社会的灾难片,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并向今天的人们提出一些面对灾难的深思。
[关键词] 古代灾难神话;灾难片;故事形态
自诞生以来,人类就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留下了许多面对灾害的文字记载。时至今日,人类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仍然只有被动地承受,因此人类对于自身无力控制的天灾依旧心存畏惧;而今,视觉文化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神经,大量的电影灾难片以强烈的视听效果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如果把今天的灾难片故事与古代的灾难故事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代灾难故事多从人神关系的角度讲述灾难的前因后果,而今天的灾难片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灾难的原因,甚至很多灾难片只描述灾难对人的伤害以及人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力量,彰显人性的美好。
一、神的美丽传说
在早期有关灾难的记载中,最多的莫过于对大洪水的描述。据《圣经》记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充满了。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知道挪亚是义人,便告诉他将用洪水毁灭天下的想法,并教他造方舟,让他与家人及动物在洪水来时躲在里面,最后神让洪水退去,给予人类新生。在这场洪水中,神是灾难的主宰,而神降灾是因为人的罪恶。希腊神话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洪水故事,宙斯听说人类的罪行后到人间察访,“决定天降暴雨,让人类淹死在洪水中。”洪水到来之时世界一片,只有帕耳那索斯山高耸在洪水之上,“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皮拉乘小船漂到了这座山上……没有一个被创造的男人和女人比得上他们二人这样正直和敬神。”[1]宙斯使他们活下来得以繁衍。《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先祖与大洪水的传说以及印度神话中始祖摩奴与大洪水的传说,都因得到神的拯救而使人类得以幸存。
中国古代传说的许多灾难故事与神密切相关,大洪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常出现的灾难,与神有关的大洪水可以追溯到共工与颛顼大战:“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2]42而女娲怜爱人类,“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2]111。
纵观古代各国灾难故事可见,人们认为灾难发生的原因是人的过错,神在灾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既要惩罚有罪的人又要保护善良的人。因此,人们要想避免灾难发生,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完善自己的言行,尽量少犯错,以免惹怒神。俄国学者弗·雅·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故事的一致性,并得出结论:“第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第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3]由此归纳出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31种功能。格雷马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了更为简化的四个基本阶段:(1)产生欲望(manipulation);(2)具备能力(competence);(3)实现目标(performance);(4)得到奖赏(sanction)。
用这个基本方法分析灾难故事可得出以下情况:以挪亚方舟为例,挪亚为了躲避洪水而建造方舟是源于神的吩咐,在神的指示下挪亚产生了躲避洪水的欲望,又依照神的要求,具备躲避洪水的能力,建造了方舟,当洪水来临之时,挪亚一家和一切走兽牲畜躲在方舟中幸免于难,最后又蒙恩于神获得幸福的新生活。
可见,在古代灾难故事中,主人公产生欲望的根源是神的指示,并通过神具备了实现目标的能力,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神的帮助,最后得到奖赏。这些故事中有的主人公是人,有的是神仙,他们发出行为的原因都是神的告诫、要求或暗示,并得到了神的帮助达成所愿。他们与其说是自身意愿的行动者,不如说是神的意愿的代言人。这些灾难故事充满了对神的敬畏,人只有严格遵循神的旨意,在道义上不断完善自己,时时不忘向神祷告,才能远离灾难获得幸福。面对灾难人可以通过祈求上天完善自我,最后获得神的宽恕或拯救。
二、人的视听盛宴
“超自然者从现代世界隐退了。”[4]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对超自然者的认识的精辟总结。因此在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尽管出现了大量灾难片,但几乎都没有把灾难与神联系起来,而是把灾难看成了纯粹的自然灾害,或是人的不当行为导致的人祸。灾难片大多通过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带给观众视听奇观感受,使观众欣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观,感受电影特有的魅力,从而得到心灵震撼或情绪释放。世纪之交出现了电影史上的“灾难奇观”,很多经典的灾难片涌现出来,比如《活火熔城》(1997)、《完美风暴》(2000)、《后天》(2004)、《10.5级大地震》(2004)、《日本沉没》(2006)、《超强台风》(2008)、《2012》(2009)等,这些影片追求视觉的逼真效果,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呈现了灾难片的独特魅力。
纵观各类灾难片,对灾难发生的缘由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刻意追问灾难为何发生,把灾难看作是自然现象,展现灾难的恐怖和人的无能为力,显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如《活火熔城》《10.5级大地震》《日本沉没》等,人类虽竭尽全力控制灾难的发生,但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把人类的行为和灾难联系在一起,通过展现灾难的破坏力,以及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提醒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的恶劣后果,对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无视自然规律的行为给予批评,这类灾难片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比如《后天》《超强台风》等,影片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以此告诫观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此时的灾难故事已没有神出现了,引起灾难的原因从神的降灾变成了大自然的自身变化或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变化,古代传说中灾难的实施者——神,此时变成了人或大自然,神从现代灾难片中消失了。尽管灾难片在叙事上比古代灾难故事更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但若把它们简化为格雷马斯归纳的四个基本阶段,则会清晰地显示出它们与古代灾难故事的不同之处。现对两类不同主题的灾难片进行个案分析,以《10.5级大地震》为例,该片讲述了发生在繁华都市的大地震,这拉近了灾难与人类的距离,把观众引入灾难中心,与片中人产生强烈共鸣。影片把灾难的发生归因为自然现象,主人公被预设为具有抗震专业知识的英雄,地震的发生促使主人公产生了控制地震的欲望,经过多方努力地震似乎得到了控制,即是主人公实现了目标,但自然灾害并不因人的意志力量而改变,最后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大的灾难。影片中,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对地震进行干预,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人类预测地震的发生都非常迟钝,在科技的力量不能到达的地方,人类惟有恐慌。《后天》讲述的则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产生的大灾难。影片描述了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而引发的灾难,地球在一天之内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时期。作为气象学家的主人公早就有所察觉,但这一研究成果未得到重视,直到灾难逼近,人们才认识到了事实的严峻,主人公充当了英雄的角色,经过艰辛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保全了人们的性命,但人类为自身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自然的力量在灾难片中已经荡然无存,人类从对神的敬畏变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发出灾难的无形的手从神变成了自然。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人类对灾难的追问止于科学层面上对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不能达到的领域,人类感到迷茫恐慌。
三、结语:超自然者的隐遁
在盛行的时代,人类对世俗以外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把超自然者看做所有事件的因果,这直接影响了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当灾难降临,人类从自身找原因,认为灾难是神对人类罪行的惩罚,并自我反省,以求得到上天的谅解,从而获得心灵的安慰。英国学者弗雷泽在《旧约民俗学》中分析了西亚、印度、古希腊、大洋洲、南北美洲等地的洪水神话,认为大洪水在远古是真正发生过的大灾难。那么,为何今天的人们把它们作为神话故事加以认识呢?这无疑是因为这些故事在记述中加入了大量超自然者的内容,这与当今社会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异,致使人们把它们看做神话。从这一层面反向思考,作为历史事件的大洪水被古代人类神圣化,正好说明,古代人类认为神的故事是真实的。这阐释了古代人类对宗教的虔诚,对神的敬畏。
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日趋理性,人类对神的敬畏之心自然就越来越少,甚至荡然无存了。人类具备了更强的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空前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并喊出“上帝死了”,神的光芒离我们远去,宗教从公共空间中逐渐隐去。我们不再与神同享悲欢,我们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有人类最伟大的力量——科学,我们习惯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再是宗教的迷信者,因为我们成了科学的迷信者。在任何事物都需要并且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的今天,人类从对宗教的普遍信仰,变成对科学的普遍信仰,人类卸下了被神束缚的枷锁,在世俗世界里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只是,失去对神敬畏的人们,也渐渐失去了对人以外的所有事物的敬畏,人们忘记了与自然相处的法则,甚至忘记了与他人相处的原则,人们开始疯狂的掠夺,掠夺的不只是物质还有灵魂,因为在个人主义充斥着我们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时,人类无所畏惧。因为我们拥有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科学技术,与过去相比,我们无所不能。但当灾难袭来,在科学无法抵达的边界,我们无所适从,不能承受灾难带来的创伤……人类的脚步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似乎没有理由停下来往回看,只是我们是否可以静下来想一想,在肉体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之后,我们的灵魂将在何处安放?在那些科学到达不了的地方,人类又该怎样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 [德]斯威布.古希腊神话与传说[M].高中甫,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16.
[2] [西汉]刘安.淮南子(全文注释本)[M].阮青,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施用勤,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18-20.
[4] [美]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M].高师宁,译.何光沪,审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潘虹燕(1981— ),女,重庆人,博士,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