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2007年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万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现代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多种市场主体发展迅速。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3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家,农家店发挥“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的功能,有效解决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问题,农村市场网络作用日益显现。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14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占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1/3以上,保障了市场供应和农产品流通安全。

但从整体上看,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我国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双向流通不畅,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在根本上不适应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第一,城乡市场规模差距逐渐扩大。改革开放之初,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的占77.6%,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展。到1995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到2007年,占全国2/3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1/3。城乡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农村市场规模过小、农村消费不足,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二,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发达国家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在7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达到95%。交易方式落后,“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还很鲜见,制约了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农产品流通以农民个体为主,流通成本高,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仅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只有2%的拥有电子结算设备。由于流通技术的滞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5%的水平。

第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尚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流通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电力不足、供水不畅、交通不便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国共有2400多个农村产地批发市场,平均每个县不到一个。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个贫困县市场基础设施的调查显示,68个县连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都没有。农资经营流通缺乏主渠道,农资供应难以保障。许多乡镇没有上规模的农资市场和经营企业,农民从个体户和商贩手中购入农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资产品销售层层加价的现象普遍,农民为此支付了高昂的代价。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村品则高达70%,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控制在10%左右。

第四,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实力仍然较弱。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大多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网点分布缺乏合理规划,随意散乱,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经营环境差且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

第五,农村市场管理滞后。由于农村市场秩序整治、市场建设、流通管理等职能分散到了商务、工商、农业、建设等诸多部门,权责分散,导致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商品质量检测制度、设备和手段缺乏,再加上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有限,鉴别能力低,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部最近组织的抽查表明,全国339家生产企业的4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0.6%。2006年质检部门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9万件,货值高达3亿元,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构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流通模式,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从市场人手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是商务领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点开展“四个网络”“一个机制”建设。即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流通网络、农资流通网络、农业国际市场网络以及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流通发展。

第一,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从制度层面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继续加强“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扩展“万村千乡”的网络功能,增强农家店的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资金,着力解决鲜活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和食品安全问题。合理规划新建、改建农村骨干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加快检测系统、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市场垃圾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第二,继续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当前农村流通多头管理的局面,按照十七大关于“大部门体制”的精神,对整个流通实行归口管理。将市场秩序整治、市场建设、流通管理等职能整合,作为其引导、调控农村流通的主导力量,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完善商业流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商务工作有法可依。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和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质量保障和损害赔偿机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完善农村大件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

第四,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大对农村市场主体资质审查力度。采取财税、金融等措施,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充分发挥现有供销合作社以及邮政系统的网络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推动国有粮食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发挥衔接产销、稳定市场的作用。鼓励商贸、医药、通信等行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第五,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形成农产品产、贮、运、销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网络、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继续推动建立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真正实现省际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