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柳编张杰“独眼”闯天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省丰县开发区凤城镇丁兰集村残疾农民张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扩大种植柳条1000亩以上,自己在帮助农户销售柳条的同时,还带动剩余妇女劳动力编成多种花样的礼品篮、菜篮、网篮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农民工共同致富的道路,在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张杰1979年高中毕业后,带着落榜的痛苦,离开了一贫如洗的家,前往山东临沂谋生。期间办过无尘粉笔厂,无意中右眼珠被石灰伤害致残,换上假眼球;再加上操劳过度,他的左眼也患上交感性炎症。
在外出谋生中,张杰在临沂看到农民利用柳条搞编织致富的情景,而自己家乡的沟渠路边到处长着茅草,换成柳条不是很好的财富吗?张杰豁然开朗,回家就着手准备种植柳条。
张杰通过山东朋友,购买了400千克优质种柳条。运回当地后,很多人不理解,还有人当面说给张杰听:“好端端的地种柳条子,将来卖给谁去?”家里的老母亲也说他瞎折腾,柳条也就在众人的指责和埋怨声中长成了一片绿荫。
当年往山东销售柳条,不够数量,运费成本增加。张杰这才意识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自己富不算富,大伙富才算富。于是张杰苦口婆心劝大伙种植,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张杰还是把事办成了。在张杰的联络下,从收购到运输,大大减轻了一家一户的运输成本。在经营柳条的同时,张杰学习柳条编织技术,将编织好的花篮、菜筐等柳编产品拿到超市、集贸市场里去卖,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张杰一边收获着柳条,一边帮助大伙发展种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己的柳条自己加工,就是赶不上山东出口的产品。张杰无奈之下,就在县城瞎转悠,随口向鲜花店老板打听柳制品花篮的销售情况。老板对他说:“商场、企业开业用的花篮销量大,从外地运往丰县成本高、难度大、怕挤怕压、质量难保证”。张杰一下悟出了商机,自己的产品不能出口,在本地销售还可以,这样能减轻本地人进货成本。对于编织精品,张杰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花店里花钱买样品,然后把花篮拆开,又按顺序从头编上,翻来覆去就学成了。为了出精品,张杰还去了趟山东郯城学习编织手艺。为了练好编织技术,张杰有时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眼睛红肿了,就吃粒消炎片,忍受着疼痛继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花篮的质量终于得到花店老板的认可,他花费的心血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张杰在柳条种植上和编织上有了底气后,就着手扩大规模,他的柳编厂也转变成《丰县开发区凤城镇杞柳生产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是帮助农民发展杞柳生产,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编织技术,专为鲜花店、礼品点、养鸡场编织产品。成品主要销往丰县、砀山、单县、徐州宣武市场批发点,同时为山东临沂外贸加工出口产品。期间,合作社责任人不断前往山东临沂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同时收购成员的柳编产品前往销售。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张杰的努力,合作社办公面积扩大到100平方米,配备电脑5台,生产场地充足,模具齐全。如今张杰拥有150亩柳条示范田,带动丰县农民拓展农业开发种植1000余亩柳条,掌握着微山湖岸边5000亩柳条的采购与销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600余人,每年营业额1500万元。
由于合作社的花篮材质好、工艺精,美观大方,不仅得到本地花店老板的认可,同时还引来了外地客商,产品供不应求。对于丰县张杰的创业,县委宣传部、县残疾人联合会、凤城镇政府还在电脑上免费设有网页,报纸、杂志、网站多次报道其创业事迹。有助残爱老、吸收剩余妇女劳动力等介绍。
如今,随着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环保、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张杰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确,在经济状况得到好转的同时,他决定利用“丰县开发区凤城镇杞柳生产专业合作社”帮助更多的人致富。他下一步将做到集中管理、分散编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走出一条适合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张杰创业的成功,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