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爱的,你孤独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爱的,你孤独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

孤独爆发

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一些人,它却如影随形。孤独感在少年和老人别普遍。有几项基于西方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少年和接近半数的老人在日常生活里都会“有时感到孤独”。而15%-30%的人会长期性地感到孤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而有些研究者却认为,就像疼痛的烧灼感让我们避免玩火,或者腹泻的记忆让我们远离腐败的食物样,这种“不好受”的孤独感提醒我们融入人群、呼朋唤友、寻找配偶伴侣、并与自己的亲人保持联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拥有良性的社交圈对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发展、繁衍、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可是,短暂的孤独感也许像适度锻炼一样对我们有益,长期淹没在孤独感受中却如同长期从事繁重不堪的劳动,会让我们的身体的许多系统油尽灯枯。

离死亡最近的人

关于社交或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德国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群的自杀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指出,社交或人际关系整合度对自杀率有很大影响,整合较弱的人群中自杀率更高。虽然一个世纪以来,迪尔凯姆的这项调查从内容到研究方法都饱受争议,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社交关系脆弱者易寻短见”更像是常识而非新知,可正是从迪尔凯姆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将目光投向了人际社交与各种健康与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中叶,许多研究者发现,单身、离异或孤立与人群之外的成年人死亡率较高,也更容易患上肺结核或精神疾病。相反,那些从自己的社交网里得到较多支持的人群则患病风险较低。然而,这些结果远不能说明孤独感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首先,这些研究往往对个人的社交和健康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以至于我们无法判定因果关系:譬如,究竟是与世隔绝导致疾病,还是病人容易自我封闭?此外,研究者仅仅调查个人的婚姻状态、朋友多寡,这就无法辨清究竟是一个人心中孤独的感受与疾病相关,还是客观上从其他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物质支持对人的健康状况有所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人群进行长期性的跟踪研究、并且在研究设计时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支持尽量分开。所幸的是,过去三十年内,这样的研究不断涌现。在一篇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里、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以及在对各种不同的疾病的调查之间,孤独感与疾病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涉及到全身各处的组织,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体现。

孤独是一种病

美国麻省的弗莱明翰心脏研究开展时间长,后续跟踪完全,调查项目完备,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长期流行病学人群研究之一。1992年,一项基于这个人群的研究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报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调查了弗莱明翰的七百多名女性的心理状况,其后又跟踪她们二十年,对她们的心脏疾病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后来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塞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在美国另一项全国性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在具有高度孤独感的女性中,她们在跟踪调查的19年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轻度或没有孤独感的女性要高上76%。当研究者把一些相关因素,譬如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条件加以考虑之后,孤独感依然与高发病率相伴而行。

这样的现象不但出现在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中老年人身上,甚至在年轻人群里也有体现:在新西兰,一些研究者对一千多名新生儿持续调查,发现那些在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在年满26岁时更容易肥胖,或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不良健康状况。研究者们认为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可能对人体带来相似的负面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到了垂老之年就格外引人注目。九十年代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项有关衰老的长期研究。研究者发现在近三千名老者中,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有很强孤独感的人在接下来为期29个月的跟踪调查中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一倍。在另一项美国的研究中,同样的结果浮出水面: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那些长期孤独者的死亡率比不孤独的人高了约80%。日本一项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孤独感对老人主观上对自己健康的感受,以及客观上所患慢性病的程度都有相关。不出意料的是,那些社交活动较多,或者得到社交网里的人们支持较多的老人健康程度更好,死亡率也更低。而孤独感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并不仅仅限于心血管相关的状况,许多研究指出,怀有孤独感的人认知衰退与记忆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

身体与心灵的能量置换

心理状况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屡屡被研究证实,但是孤独这种抽象而飘忽的感觉,究竟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状况呢?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孤独模型”,试图对此加以解释。

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长久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大。在人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点一线”,形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轴心”。在遇到危机时,它们分泌激素(尤其是皮质激素),让人变得紧张、警觉、清醒,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与应对。同时,这些激素往往会重新调整身体中的“资源”分配情况,抑制消化、免疫等系统,将重心放到心脏供血、肌肉运动中去――显然,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能否逃出那只狮子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跑得多快,或投掷石矛的力度有多大。可是,如果长期压力激素的水平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此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往往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都会受到损害,而睡眠不但是人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重要机制,也对人脑的认知、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控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

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也更易感到疲惫失神。有趣的是,孤独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睡眠时间更短,这就暗示着睡眠质量的降低,以及睡眠对机体恢复的作用减少。

让孤独见鬼去

孤独的人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那我们如何减少孤独感,或者降低孤独感带来的健康隐患呢?在过去,大多数研究者与社会工作者确实尝试过许多方法,来降低孤独感受,他们大多着重于提供社交机会、或者增加社交支持、改进社交能力。然而,并不总是有效。卡乔波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努力过于强调提供外在机会,却不够重视改变人的内心。事实上,人类是如此主观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所以为的”那个世界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我们可以在一点实际意义上的互动都没有的‘社交’中感到心灵的联系(譬如看电视、读书或者与上帝对话),相反的,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大量社交活动时依然感到孤独,只因为我们缺乏驾驭自己的社交生活的能力。”

那要如何才能改变孤独者的内心?卡乔波教授认为,孤独感与危机感会形成负反馈的怪圈:因为孤独,所以潜意识里感到危机,因为感到危险,孤独的人更容易以对周围的人产生警惕防备的心理,甚至带着偏见躲避社交机会,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孤独的感受。减少孤独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为孤独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手段并不能改变孤独者内心深处的防备感、以及对社交的戒心,而只有为孤独者提供特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才能从根本上将孤独感消弭于无形。

总能有些办法让你不那么孤独,为什么不试试?

娶个机器人老婆>>

所有的不被理解、不被关爱、不被重视都是孤独的成因。或许2050年之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不如娶个机器人老婆。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当孤独、悲伤和痛苦成为你唯一的选择时,找个执行‘爱你’命令的机器人,看着她为爱忙活着,有什么不好”,人工智能专家戴维・利维在《机器人的性与爱》里提出了这个想法。爱取决于3个要素:性、浪漫和眷恋,而这些要素可以被很多事物所激发。一本书或一部影片就能激发起人的――根本无与人类去触发。你可以对你的土地、房子、想法、酒精或其他任何东西产生眷恋。你甚至可以疯狂的爱上一个根本不知道你存在的人,这足以说明人类对爱有多么渴望。所以你也可以爱上机器人。心理学家已经基本弄明白人类为什么会互相产生爱慕,包括大致12个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也几乎同样适用于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她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美妙,还有完全契合你需求的爱好、品质、习惯,如果你的对象是机器人,你需要什么样的伴侣都可以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的,而且还能随时对于这些特质进行调整,或许光调试这个机器人老婆,就能让你无比充实。

Rio旅游相亲记>>

《里约大冒险》该片讲述了一只孤独的金刚鹦鹉前往巴西里约热内卢寻找同类,并且可能成为他的灵魂伴侣的另一只雌性金刚鹦鹉。作为世界上最后两只蓝色金刚鹦鹉,布鲁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为了种族延续而冒险,去找到他的另一半,也许这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那只要是个Lesbin……布鲁应该是自幼没接触过女性,恋爱经验基本为零,尤其社会经验极其匮乏,他聪明的头脑和乐天的性格,所以他的旅途并不孤独,被一群朋友协助。他不会飞,无法融入天空的自由,自由是一个大的话题,凡是和自由梦想有关的,总能冲淡那份孤独。这不是一部励志剧,但是不妨碍我们从中窥探快乐的秘诀,美丽的里约热内卢,热情的巴西姑娘,爆炸般喷薄而出的缤纷色彩以及泉涌流淌地桑巴鼓点,直让人叹息先前的动画电影为何没有关注巴西?出去走走,你会离孤单越来越远。不要让猴子做鸟事,这不是一句笑谈。

孤独症候群?

从几百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群居生活了。但是在人炸的今天,周围却总是有那么一撮人独自缩在某个角落里品味孤独,或为孤独所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你不觉得调查者是孤独到一定份上了,才会出这么个题目的么?

一、首先悄悄问一声,你经常觉得孤独吗?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周遭的人群包括我自己,我们都在各忙各的,孤独是我的常态70.5%

本来没觉得孤独,经你们这么一提醒,似乎有那么点儿11.4%

以前会经常觉得孤独,现在不了,大概已经适应了9.1%

还好吧,人生如此忙碌,我很少想这个问题6.8%

我很好,我从来不觉得孤独2.3%

这么看来: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一辈子都这么孤单,也许这种心理暗示让你下意识远离人群,反正你都天煞孤星了,还费劲套什么近乎?

二、无论是偶尔还是经常,你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活的压力力不从心,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25.6%

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亲人在身边,所以孤独23.3%

虽然周围同事同学大把,但没有可以倾诉交流的朋友20.9%

单身一人,看见人家成双成对18.6%

内心空虚,没有一个生活目标可以全心投入11.6%

这么看来: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孤独的人各有各的孤独,不就是没人理你吗,说那么文艺干嘛。

三、什么时候你最容易感到孤独?

周围越是喧嚣的时候,内心越是容易感到孤独,聚会、吃饭、KTV的时候,觉得自己和群体不融39.5%

越是到节日,人们的孤独状态越是被无限放大,孤独感倍增30.2%

生病的时候,发烧38度的时候,是最容易感到孤独的时候16.3%

看到别人都是成双入对,我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4.0%

这么看来:让自己脱离索爱的一方,陪别人玩也能减少孤独,如果这样都找不到人,检讨你的为人吧。

四、你觉得人容易觉得孤独主要原因是什么?

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有关,今天大家习惯住在狭小的公寓中,网络的发展也代替了现实的友谊34.9%

跟生活状态有关,比如独自在外闯荡的人和单身27.9%

性格是主因,有的人性格孤僻,天生就孤独20.9

跟周边环境有关,当身边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你格格不入时,不孤独才怪16.3%

这么看来:谈恋爱是摆脱孤独感的好办法。

五、你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可以掏心窝子的谈话对象52.4%

一个恋人33.3%

一些热闹的聚会11.9%

一只永远忠于自己的宠物2.4%

这么看来:谈恋爱并不是唯一的办法。

六、现在,觉得孤独的时候,你会怎样去排遣?

上网,网上啥人都有,只要你愿意,总会找到聊天或者玩的对象,治不治孤独就很难说了40.5%

睡觉,睡着了就不孤独了26.2%

玩命工作,让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或其它挤掉孤独感21.4%

骚扰朋友或家人,当然,不一定他们有空理我11.9%

这么看来:孤不孤独的,也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才想得起来控诉吧。

七、孤独到底有什么坏处?

孤独容易形成习惯,使人越发不善于与人交流45.2%

让人忧郁,心情不好,可能引发自闭症35.7%

让人心胸不够开阔,目光短浅14.3%

容易变态或者作出危害他人的极端行为4.8%

这么看来:没有朋友很可怕,没有人在你对的时候鼓励你,或者在你犯错的时候拉住你。

八、一个硬币总有两面,孤独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使人更加清醒,能够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62.8%

总算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工作干点实事了27.9%

孤独可以显得自己比较有神秘感,有深度7.0%

没有人在旁边聒噪,可以多活两年2.3%

这么看来:所谓旁观者清,就是孤独者的座右铭?

九、如果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15天,和心爱的人到另一个地方去,你还会感觉孤独吗?

有爱人孤独感会少很多,问题我没有28.7%

孤独是发自肺腑的,喧嚣只是表面的华丽,跟恋人在一起,偶尔也会孤独7.3%

开始可能很享受二人世界,但是会想念朋友、家人,如果两人闹别扭冷战,那更孤独35.4%

到个新鲜的地方,享受那里的生活还来不及20%

两两相望,足矣8.6%

这么看来:孤独感很正常,只要不是长期孤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