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要求,针对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模块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析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以及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来推动建筑力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上的“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任务驱动;抛锚式学习

作者简介:黄伟(1980-),男,安徽青阳人,淮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系副主任,讲师;郑亚强(1981-),男,安徽淮南人,淮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系,讲师。(安徽 淮南 232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南联合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B1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4-01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从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很多学校对“建筑力学”是比较重视的,为其开设了两个学期。但是从目前调研和掌握的情况看,很多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比较乏味,教师上课没有创新,一味强制学生学习。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淮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系具体情况,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把整个建筑力学的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创设情境,设置教学任务

每个专业课程体系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同样,每门课程可以划分为许多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任务和模块结合在一起能够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集合,还可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对于具体课程可以按图1进行模块设置,每一个模块可能对后续课程是一个导向作用,学好该模块的内容将可以服务于后续课程学习。

二、模块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抛锚式学习环境的概念是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提出来的。所谓抛锚式教学,其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将教学“锚接”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且各个“锚点”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导向,首先把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布置的任务来领会学习和掌握该任务核心内容。任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情景中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模块”,就是各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设置教学内容,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肢解分配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去,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大刀阔斧地砍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单纯的模块教学可能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课程内容比较复杂,理论知识比较深的课程,往往采用模块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表1对“建筑力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模块与任务划分。

表1 课程模块与任务设计

序号 模块内容 任务驱动 学习目标 应用能力

模块一 力学基本知识 以混凝土楼板下梁的截面大小为例,确定基本构件的计算简图,掌握荷载荷载、支承形式、计算跨度 传力线路,荷载计算和约束情况 将工程结构简化成计算正确简图

模块二 轴心拉压构件的

计算 结合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的不同,来分析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掌握受压构件的内力、变形、胡克定律 进行轴心拉压构件的设计计算

模块三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框架结构中一榀框架的内力计算 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框架结构内力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

1.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完后老师布置几道练习题,然后批改并讲解作业,这样一章内容就结束了。通过设置模块和任务驱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探索。

(1)采用导读法。就是在学习模块的同时,要求学生先去了解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有的放矢地避开后续课程的学习障碍,同时有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任务就是案例。建筑力学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塔吊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适当地布置课后作业。该作业似于课程设计,因为它具有实训性质,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榀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超静定计算法等知识,为后来学习建筑结构的内容打好力学基础。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把工程实际与力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用图片或演示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QQ和网络资源共享等课后方法与学生交流互动。我校已建成建筑模型实验室,并购置相关建筑力学模型,教师可以用模型授课。比如活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和固定支座的立体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支座情况。这种教学不仅可以使师生互动,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考核就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其学习过程无法充分体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全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将考核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将实验、平时提问、作业、现场教学等环节分别考核,按比例给出成绩。比如,课堂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占30%,建筑力学实训占30%,期末考试占40%来最终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注重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也能全方位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模块和任务的结合,从教学设计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把一本书转变成几十个模块和任务,可以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便于学习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

[2]梁玉媚.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1,(14).

[3]魏微.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61-63.

[4]王慧英,林龙,李转学.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1,(7).

[5]刘世美,石立安.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1):35-39.

[6]范小春,袁海庆.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