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昌忠 捕捉最真实的“冠军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昌忠 捕捉最真实的“冠军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体育摄影记者,他拍摄过近千名世界冠军,他相信器材,更相信自已,他说,体育摄影应当艺术化

那些凌空飞跃,那些激情爆发,那些挺胸冲刺……体育赛场上的种种精彩瞬间,被杨昌忠一一捕捉。许海峰的凝神静思,邓亚萍的虎虎杀气,伏明霞的一丝不苟……,几百位世界冠军的竞技风采,在杨昌忠的镜头中凝固。

杨昌忠,是中国最著名的体育摄影记者。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体育摄影在国际体育界举办的大赛中,获得过七次世界大奖,杨昌忠独揽四个,占据半壁江山。1995年,获得中国体育摄影最高奖――五环金像奖。2002年,被中国体育摄影学会授予“中国体育摄影特别贡献奖”。其摄影作品获奖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用照片展现世界冠军风采

自1966年在炮兵部队从事专职摄影工作始,杨昌忠一直没有离开过照相机。他站在摄影机背后,观察,捕捉,记录,在他的摄影机中,照相已不仅仅是某一个瞬间的捕捉,更有着各色人生的跌宕起伏。他的照片看似是赛场上某个精彩瞬间,实则是一个人的性情展现和生命轨迹。

杨昌忠彷佛特别愿意捕捉那些生活中的高浓度的沸点时刻。在他的照片中,常常可以嗅到一种饱满的情绪,好似穿透天空中的一道道闪电,劈刺刺的声响直击人心。早期在军营中抓拍的渗汗的炮手如是,从事体育摄影后抓拍的冠军夺冠瞬间如是,甚至即便是许海峰静默的侧影,排球队员们沮丧的身影也同样如此。他愿意透过人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人都是有气场的,杨昌忠的摄影,便是将照相机前人物的气场传递出去。

“我不愿意摄影师只做匠人的工作。”杨昌忠说。杨昌忠所谓的“匠人的工作”,是指那种体育摄影中的固定模式:拍赛跑,拍终点撞线;拍篮球,则是框下跳投;拍跳高,则飞跃横杆,拍足球,则门前争夺,永远是千人一面。这些是体育摄影公认的程序化操作,按照这个套路,永远不会出错,但是,也很难出彩,杨昌忠看多了,想的是,怎样能拍出一种体育精神,一种人性之美?他觉得,这些也应该呈现在照片上。体育摄影,不应该是简单的写实和抓拍,还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那种本质,包含着运动精神,内心世界,甚至可能是滔滔的人生。

他开始寻找这种运动本质,在拍摄前,他习惯于拿出纸和笔,记下自己心中闪现的火花,并寻求火花迸射的可能性。

于是,他会在众人围观的焦点中轻轻后撤,他要看到焦点更远的半径。如果有可能,尽可能地去争取这种可能,他会与摄影对象有简短的交流,做一些文字记者的案头工作,“和拍摄对象聊天挺重要的,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他的性格特点,也就能抓到更贴近真实的照片。”杨昌忠说。

一个简单的例子,1987年,北京举行国际健牌台球大赛,世界头号种子选手史蒂夫•戴维斯首次来中国参赛,引起台球界的轰动。怎样才能表现出这位世界明星的风采,杨昌忠查阅了大量反映台球运动员风貌的照片,但又找不到感觉,于是,他想在比赛前会一会戴维斯,第一次约,对方太忙,没时间见,杨昌忠没有放弃,他通过朋友找到史蒂夫的翻译,在翻译的大力帮助下,杨昌忠终于见到了史蒂夫本人,在这次会面中,史蒂夫告诉杨昌忠,台球的击打式的成功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成功的实质反映在观察,思考,判断和决心等诸多方面。杨昌忠心中有了底,在以后几天的赛场上,杨昌忠一直端着相机,捕捉戴维斯在打球过程中的沉思冥想。整整三天半,他终于拍到了《世界冠军的难处》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中没有台球选手一贯的击打动作,唯有戴维斯一幅抓耳挠腮,举棋不定的思考画面。当戴维斯再次来华比赛,杨昌忠当面送上这张照片,戴维斯先是一愣,继而大加赞赏,戴维斯认为,这是他本人多年台球生涯最直观生动的写照,也是台球竞赛的经典之作。

这张照片也在摄影界引起一阵旋风,获得国内外16项大奖,其中一项是1987年世界最佳体育摄影作品奖,还被收录在当年的国际体育摄影年鉴。

杨昌忠和邓亚萍有过多次交谈,在聊天中,他感受最深的是邓亚萍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邓亚萍也曾多次和他说过:“乒乓球比赛是一个既要比技术,又要比心理素质的综合性较量,赛场上,只要有压倒对方的豪情壮志,就会全面发挥出自己的竞技水平,最终战胜对手,夺取冠军。”

杨昌忠琢磨着邓亚萍的话,如何拍好邓亚萍?是拍她左突右挡的灵敏,还是拍摄她伺机等待对方搏杀的专注?杨昌忠都轻轻地在心中否定了。1995年5月,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行,杨昌忠前往观战,邓亚萍蓄势待发,势要拿下此次锦标赛冠军,实现全部女单冠军大满贯的梦想。在此次锦标赛中,邓亚萍斗志昂扬,抽杀凶狠,每每在打出好球后,就会挥拳呐喊。杨昌忠一直在摄影机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邓亚萍,他觉得,邓亚萍的情绪还有更高的时刻,终于,冠亚军争夺战,邓亚萍经过奋力搏杀,取得了最后胜利,邓亚萍气势昂扬的镜头被杨昌忠瞬间捕获。那张照片迅速广泛传播,成为邓亚萍乒乓球之战的经典之作,如今,国人每每想起邓亚萍,都会想到邓亚萍气势昂扬的精彩瞬间。

相比机器,更相信自己

在摄影界,最难的便是做体育摄影,体育摄影重在抓拍,摄影界也倍加推崇“抓拍”。日本摄影评论家重森泓淹先生曾经说过:“抓拍手法就是要求我们在眼前司空见惯的客观世界中,把原先未曾意识到的东西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昌忠所从事的体育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发现。

做体育记者累,需要常年将那些作战工具背负在身,做长途跋涉的旅行。出差是家常便饭,出差后不能按点回家也是常事。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摄影经历,也是杨昌忠记者生涯中最累的一次,但是也是最有收获的一次,在去之前,他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那就是不丢弃中国运动员任何一个能够夺取金牌的项目。他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课,仔细分析哪些赛事会成为经典,哪些赛事有可能会爆出冷门。他为了不丢弃任何一个有亮点的比赛,扛着几十斤重的相机连轴转,每天睡觉时间不足四个小时,睡觉没时间,吃饭没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赶赛场,拍照片。十几天时间内,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他完成了自己预先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现场抓拍了中国全部的16位冠军夺金瞬间。

从事体育摄影几十年来,在他的镜头下,收录了九百多位世界冠军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这些照片绝大部分都是在赛场抓拍的。

常常有人问他:“你现在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杨昌忠总是不知怎么回答。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偏好,对于摄影器材,他要求也不高。“我觉得,如果没有场地距离的限制,什么样的机器,也不是特别重要。”杨昌忠说:“相比较机器,我更相信我自己。”

这不是他自负,这是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有一个例子,1983年,第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在拍摄朱建华跳高破记录的那场比赛时,很多同行都拿了自动挡机器,为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点,因为在翻身跳跃的那一瞬,可能就在那零点零几秒的一点,怎么能抓到这个点,很多人选择自动挡,就像机关枪“当当当”打过去一样,无数发子弹中总有一发能打到目标。杨昌忠并不这样认为,他在拍摄那一瞬间,把自动挡关闭了,将手放在快门上,等待着最关键的那一瞬,当朱建华开始飞身翻越,将要跃上横杆时,他快速,准确地按下快门。朱建华跃身过杠经典瞬间的画面便被永远定格。这需要摄影师大胆,判断准确,经验丰富,杨昌忠都做到了。

1998年,英国飞车王子埃迪飞跃长城,杨昌忠去现场拍摄,这一次,他仍然选择手动挡,在关键时刻,他永远选择手动,他相信,自己能够用M挡快门捉住那一瞬。

体育摄影艺术化

“体育摄影不仅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个脑力活,摄影要动脑。”这是杨昌忠常常说的,“功夫在诗外,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摄影。摄影不单单需要有美学理论,还要有文学功底。”这是杨昌忠的摄影观。

1997年秋,在清华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杨昌忠体育摄影展隆重开幕。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评价杨昌忠的作品:“体育的艺术,艺术的体育。”原《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范敬宜为影展题辞:“游龙惊鸿,美尽其中。”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评价为:“瞬间千姿现,一镜万春美。”许海峰、邓亚萍、王义夫、伏明霞等这些曾经活跃在他镜头前的明星们一同前来参加开幕展,一百多幅摄影作品,几十位世界冠军,济济一堂。照片上的人与照片下的人相映成趣,逝去的岁月与当下的瞬间一起出现,静态的照片与动态的人,优美的画面与欢乐的人群,一同丰富了杨昌忠的人生。

有人说,能站在摄影的金字塔尖的人都是大爱大悟者。摄影师,有着“世界的眼睛”美誉。

在杨昌忠的家中,从过道到房间,再到阳台,到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资料箱,用来放照片,他拍摄的照片数以万计。在数码相机没有流行之前,他的照片大都是胶卷的。现在,他开始尝试着将这些胶卷照片翻拍存入电脑,但是他发现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以我每天处理三百张照片的速度,我要把这些胶卷照片全部保存到电脑上,按照一天三百六十五天算,不给自己一天假期,也需要整整十一年的时间。”杨昌忠算着这笔账,心中感慨万千。那些胶卷,如果连接起来环绕地球,怕也能环绕好多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