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业:沪港均有大隐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业:沪港均有大隐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沪港两地的电子工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转型与升级在不同体制、不同资源禀赋的环境中的不同面貌。作为曾经的电子业重镇,上海企业一度不敌广东等地的新生代厂商,但通过政府强力引进重大项目,重塑了沪上电3业的格局与江湖地位,避免了边缘化;而香港电子企业“逐ZK草而居”,生产线北移之后,虽然占据“微笑曲线”之营销、设计、财务等有利位置,但研发力量薄弱95是港商之最大隐患。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嘉宾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ALEX:香港资深传媒学者,财经评论员。以下简称(A)

沪上电子业:被包围的高地

电子工业历来是先进制造业的灵魂。从工业电子到消费电子(电器),从电脑、通信、电子产品到微电子业(芯片)乃至液晶面板等,电子业的发展可谓区域经济风向标。

从消费市场角度来看,电子产品涉及个人电脑、通信终端、元器件、半导体、液晶屏,足以体现一地电子工业的品牌、产能、研发的实力。电子工业在上海发展并非一马平川,时有波澜起伏。

电子业重镇

上海在中国电子业的历史地位如何?

L:在1947年,上海有电器工商业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235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电子工业因为能耗少、效益高,加之技术工人资源丰富,以及精益生产的传统,方方面面颇有亮点。以面向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例,到1969年止,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1/3;从1976年到1990年,生产了300万台红灯牌收音机,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今之iPAD。政府意志与局部有效竞争的结合,催生了中华、上海、凯歌、金星、海鸥、飞跃、英雄等一批名牌电子产品,支撑上海成为内地电子业重镇。

改革开放之后的政策导向如何?

L:改革开放之后,考虑到长三角历来是人才及技术的密集区域,上海发展电子业当仁不让。当时的口号是“内联外挤”,引进技术、打开海外市场,打造“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

根据1982年的统计资料,每生产1亿元产值,电子业的能耗只有轻工业的1/7、冶金工业的1/33,对交通运输和能源的压力是最低的。早在1983年前后,中央就曾要求有关部委及上海,研究“第四次产业革命”。为此,上海成立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计算机攻关小组,提出了“电子振兴大纲”。当时官方估计,即使上海本地的5000多家冶金、化工、轻纺、机电业工厂的技术改造需求,也足以拉动沪上电子业的发展。

腾笼换鸟与项目领跑

政府扶持之下,上海电子工业是否如期发展?

L:遗憾的是,自1983年以来,上海的传统电子工业日渐边缘化,尤其在家用电器方面。技术引进没有促进本土研发能力提升,各路名牌反而随着国企重组黯然消失。与此同时,具有更强价值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在广东顺德等地蓬勃兴起。

相对精密的个人电脑以及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即使掌握全球产能的台商,也并没有重点布局于上海。江苏、浙江等交通方便的城市取上海而代之,承接了大量的电子设备生产线。就全国范围而言,上海电子产品的品牌、产能与研发,一度存在边缘化趋势,北京、广东等地成为了新兴电子产业的龙头。

没能直线发展。政府思路有何演变?

L:上海的传统电子工业欲振乏力,根源在于随着改革开放、周边地区的活力大增,上海传统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市场并不跟随规划者的预期舞蹈,按部就班的发展思路过时了。

“腾笼换鸟”是地方政府引导产业升级的中心思想。怎样的电子工业适合未来的上海?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引进,体现了沪上电子工业的复兴思路。从芯片代工厂的引进到平板电视生产线,从汽车电子到大飞机配套,这个城市通过令人垂涎的项目引进,为电子工业的复兴带来转机和光明前景。时至今日,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企业成片集中分布在张江高科、外高桥保税区、徐汇区漕河泾、上海嘉定工业区等地。

芯片产业样板

重大项目怎样带动了产业发展?

L:以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标杆是芯片产业。

上海将芯片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扶植。早在2005年前后,上海已是我国芯片产业中心城市,这里有芯片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芯片大厂基本上在上海,涌现了中芯国际、台积电、华虹NE等大鳄级芯片代52/--;封装测试方面,也有日月光等半导体世界名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信息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也成为了IC设计业的后盾。从研发角度看,复旦微电子、飞利浦半导体等,都把开发总部设在了上海。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眼光可谓独到。

有哪些上海芯片业的样板企业?

L:论及上海的芯片代52/-,不能不提到中芯国际。2010全年销售额15,5亿美元,盈利1310万美元,改写了连续五年亏损的尴尬历史,也展示出微电子企业埋头追赶的艰难历程。

体制与创新之困

当前上海的电子工业主要面对哪些挑战?

L:多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2008年,尽管有金融危机影响,总产值仍高达6162.8亿元。从家电、3C产品制造,到面板与半导体产品制造企业群,产业结构较为完整。然而,上海电子工业依然面临挑战。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最为典型,大而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说起国企,也只有长江计算机、上广电集团,缺乏有生力量。

电子产业要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提升哪些方面?

L:依托重大项目维持上海电子业的综合实力,这有点像一支部队在被包围的山上,依靠“空投”据守阵地。虽然重大项目可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使得创意产业、企业研发中心等,越来越集中于上海,但是,产业发展还要接“地气”,根植于城市的人文、科教传统,光靠重大项目的保护性“喂养”是不可持续的。

上海亟待解决的,就是在一定的“窗口保护期”内,打响“电子产品上海研发”的品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立足创新,改革科研体制,切实降低包括房价、房租在内的综合创新活动成本,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要有战略眼光,不能短视。同时,这个城市的文化导向,需要走到重视原创研发、尊重和保护创新的正路上来。否则,这座城市不可能诞生电子业英雄。

中国改革开放后,本港电子业的生产线纷纷北移。北移无可厚非,只要着重于营销、科研、设计、物流、财务等三级产业的发展,香港也能保持龙头地位。可惜说易行难,如今,香港在电子业的角色蜕变,已呈大江东去之势。

只留下丁点星火

香港电子业近况如何?

A:香港曾是电子业重镇,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电子产品名闻中外,曾成就众多全球知名品牌。时移势易,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厂商生产线逐步北移。现时本港的厂房空置率极高,大多变成迷你仓库或酒窖了。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行业市况分析报告一消费电子业》一书,2009年香港消费电子产品的出口值为4,927亿港元,占香港出口总值的20%。其中本地出口值为83亿港元,同比下降10%。同年香港消费电子产品进口值为4,543亿港元,占香港进口总值的16.9%。消费电子产品转口值为4,847亿港元,占香港转口总值的20%。本港出口或转口的电子消费品,主要来于内地生产。

请说说香港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A:现时,香港厂商在地域上的分工,简单而言,就是香港负责财务会计、对外营销、企业领导及货运物流,而内地主要负责生产。在财务会计方面,香港的透明度较高,而且跟世界接轨。在物流业方面,香港的船运及空运也较内地先进,虽然航运竞争激烈,不过,基于水深港阔的自然条件,及优惠税制与自由的外汇制度,仍然领先亚洲。

虽港府一再强调科研发展,希望香港在产业链上重回最重要、回报最高的位置,但在这方面看来事倍功半。

逐水草而居

在内地生产的港商,处境如何?

A:首先,地方政策变动也是电子业要考虑的问题。在内地设厂的电子企业营运模式,仿如游牧民放,逐水草而居。比如,厂商因电力成本占整体成本最多,自然会进驻有电力优惠的地区。从宏观角度而言,中国政府已制定从东向西的发展策略,现时广东省对制造业可能再度收紧规管,而内陆城市则会提供更佳的优惠。不过,对于厂商而言,这会构成不少麻烦。

劳动力成本上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电子业需要大量熟练技工,自2008年以来,来自珠三角以外地区的劳工数目不断下降,劳动力的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为工人提供更多福利,因此也将提高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也会导致成本上升。随着产业升级,在内地生产的香港公司,近年在内地采购零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致使生产成本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份额增加,因此,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程度亦会较过往严重。

以品牌及质量确保市场

香港厂商如何面对内地厂商的竞争?

A:首先,港商会透过品牌效应,获取消费者信任。生产电子业成品的厂商,大多希望开拓及推广自己的品牌。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China”,这当然可取,不过这涉及巨大的宣传成本。其实,也不一定要走这条路,有些中小型厂商透过客户多元化,也可在激烈竞争中游刃有余。

而另一种品牌效应,就是厂商透过多年努力,在业界建立良好形象,不论在质量、货期等环节,面面俱到,令客户安心。这是最老套,也最有效的营商成功之道。

捉不紧的研发部分

本港电子业,哪些产品会在未来脱颖而出呢?

A:数码影音产品的需求预期,将在未来几年迅速增加,比如,CAS(Computer as Source)影音系统已在港着陆,并开始流行,透过计算机承载影音数码信息,连接影音系统,取代过往必须购买唱片及DVD获取歌曲及影片。同时,处理大量资料储存的科技已成熟,市场上快闪记忆芯片及微型硬磁盘驱动器的种类亦不断增加。以上种种,对推动影音产品数码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码化、微型化及流动化,已是现代消费品的重要元素。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全球对电子保健产品的需求,其中,内地更是香港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市场。

香港,还有其他优势吗?

A:的确,香港是全球多种电子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地,电子业是本港出口商品中货值最高的行业。这归功于香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流通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等优势。此外,由于消费者的口味不断转变,电子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所以现今电子消费品的产品周期甚短,而这正符合港商善于应变的特性。而且,香港邻近内地,加上CEPA下的零关税优惠,香港厂商进军内地市场已稳占先机。不过,这里也有巨大隐忧――很多厂商仍然从事设备制造,仅取内地低生产成本之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单凭成本实难与来自内地及其它低生产成本的经济体竞争。香港制造商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制造工序方面的技术能力不强,且对新科技的投资亦较为审慎。

这方面的问题,特区政府早已察觉,有意发展科研以稳守最后防线。不过现实问题是,本港研读这方面的学生已经愈来愈少,因为从事科研,不及从事服务业、地产业、金融业有吸引力。所以,不少在内地设厂的本港厂商,纷纷将科研部分搬回内地,香港科研北移已成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