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思想的变革 走向新的课堂学习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思想的变革 走向新的课堂学习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课堂教学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方面,有着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的课堂学习观的逐步确立。但是,勿容置疑,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也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在确立新的课堂学习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所以,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课堂学习。我们认为有必要就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的问题提出来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课堂学习观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与主体,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这和参与者。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益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怎样看待课堂学习、怎样组织和进行课堂学习,即有没有一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的新课堂学习观。

目前,课堂教学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方面,有着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的课堂学习观的逐步确立。但是,勿容置疑,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也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在确立新的课堂学习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所以,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课堂学习。我们认为有必要就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的问题提出来进一步研究。

关于课堂学习观。我们认为,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看,主要应确立学会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发展学习观、反思学习观和差异学习观等六大学习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与落实。

1 学会学习观: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知识的陈旧率与更新率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业后不要多久就会变得陈旧。因此,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满足于学习现成的知识,而应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摆在首位。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忽视或轻视数学方法学习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是:“习旧”只习知识,不习方法;“铺垫”只作知识上的铺垫,不作方法上的准备;“学新”只重视知识上的学新,不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与领悟;“小结”只问“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不问“我们是怎样进行学习的?”这些与让学习学会学习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袁振国同志,在其《教育新理念》一书说“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工具和手段”、“教育要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朱成杰在其所著《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一书中说“数学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具有普遍性,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所以,重视科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任课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科学学习观。

数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很广,主要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下五个方面: (1) 善于自学看书的方法; (2) 操作实验的方法; (3) 探索发现的方法; (4) 合作研讨的方法; (5) 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方法。其中,重点是数学思维的方法,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有: (1) 直接指导。即根据课堂观察的情况,按照学生学习提高的需要,直接把相关的方法告诉学生; (2) 渗透指导。即在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学法运用上,用行动作出示范,使学生逐步领悟与掌握; (3) 交流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说说自己是怎样探究、怎样思考的(方法),从中达到方法指导的目的; (4) 小结指导。主要是通过学习评价与小结,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应根据课堂观察所掌握的情况,有机而灵活的选用。

2 自主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课堂学习愈来愈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认为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充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学习主人,能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第斯多惠说得好:培养和发展不能传授和赐与人,谁要享有培养和发展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主动获取。

陈时见主编的《课堂学习论》一书中指出:自主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现有的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学要求并到达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能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补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三是能有计划地主动培养自己、锻炼自己,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时间分配和学习策略,力争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实践自主学习观,就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按照这四方面的要求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的效果大小主要取决于两点: (1) 外因,即外部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对自主学的影响; (2) 内因,主要是学生是否乐于自主学习(情感、兴趣、积极性),是否善于自主学习(适宜、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为了促进自主学习,任课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自主学习观,一定要认真对待、认真落实。

目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对课堂学习的预设,轻视学习中的动态生成;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细微指导”,忽视不要让学生当“操作工”,要做学习主人的要求;重视教师的及时点拨,忽视学习上“延迟批评价”,自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等现象仍不时发生。这些与自主学习、开放时空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认真克服。自主学习是思维“自由畅想”的基础,没有自主就没有真正“自由”,就不能有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3 创新学习观:学生在创新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年代。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竞争,核心的问题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关键的问题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同志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一定要从教育抓起,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在创新学习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学生的创新学习主要是发现没有学过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学习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八: (1) 努力把陈述性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内容,力争使学生在探索发现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以自主促创新,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无从展现自主。自主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课堂学习观的基本精神; (3) 重视右脑的开发,努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4) 爱护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励和表扬标新立异和“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创新精神; (5) 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活动可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可培养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一系列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个性品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问题发现的能力,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创新的品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 (6) 重视课堂讨论式学习。“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讨论,特别是争论,能调动双方的智慧和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进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获得一些新方法、新见解; (7) 重视情境创设,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等适宜于创新品质发展与表现的精神环境; (8) 重视情感的激励。“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挥与发展的影响上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比智力强大”(阎立钦教授主编的《创新教育》一书中写道),

现在,创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看,我们的课堂学习在上述八个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甚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重视、研究与解决。

4 发展学习观:学生在发展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课堂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与内涵:

一是全面发展。即每一个学生都要朝着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进,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发达的头脑,又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是要有较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落实新课改的“三纬目标”。

二是个性发展。由于先天的禀赋、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才能等气质与素质方面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现象。这就是个性的不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更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教育是产生创造性的土壤,是培养绚丽多彩的创造性人才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个性化的教育就是就是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实行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为基础的。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大一统”、“一刀切”教育的格局。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在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还不够理想,在个性特长方面的发展更是捉襟见肘,显得薄弱异常。强化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学习观,用以指导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5 反思学习观:学生在反思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探索性问题解决式学习,是一种尝试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曲折,走这样或那样的弯路,这是必然的,毫无异议的。因此,为了尽快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学习活动及时而认真地进行学习反思、监控与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学习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重视学习反思,学会反思、监控与调节。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由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系统与反思、监控、调节等元认知系统所组成。其中元认知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元认知系统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和智力水平的高低。所以,反思性学习是充分发挥大脑功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益的需要,一定高度重视。

反思性学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要“步步细思考”,想想“这样做行不行?”;要“一步一回头”,看看“这样做好不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合作学习是,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倾听边反思,自觉进行学习对照和学习调控。另外,在解题后,要系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从而检验自己解题的正确性,寻求最优解法并总结解题经验,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6 差异学习观:学生在差异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学习上的差异,要求有差异的教学和有差异的发展。只有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并且施以有差异的教学,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弘扬,学生创新的潜能才能有效地得到挖掘,而其有差异的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如果教师用“一刀切”的办法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然要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要遭到摧残。差异学习观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甚至是学习错误应做到三点:

(1) 承认差异。承认差异就是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就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要承认学生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并且要处之泰然,不以为怪。

(2) 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尊重学习上“嫩弱的幼苗”,尊重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学习上的差错就要热诚关心,耐心帮助,“化错为利”,启迪创新。

(3) 利用差异。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利用差异就要用以因材施教,开发创新的潜能,用以互帮互学,共同学习提高。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前提。但是要把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认真地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的积极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有差异的教学。差异学习观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要害和关键。

差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爱好,把同班级的学生按程度分为二至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施教。在分层上,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学新分层、练习分层、评估分层等五种。具体操作形式是隐性同步分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这种教学,主要是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心中有数”,在操作上隐性地分层要求、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估,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各得其所”。例如提问与板演,对程度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内容难一点,对程度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难度上小一点;课内自学与作业富有弹性:看书时的思考题与练习上的题量,有“必做”与“选做”;“选做”内容鼓励学生做,“来不及做”、“不会做”不做也可以。总之,“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各类学生都“吃得饱”、“吃得了”、“吃得好”,把“因材施教”的要求落实在课内。

实行差异教学,要害的问题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差异。为了解学生和掌握学生的差异,教师除应建立结合检测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制度外,还必须注意通过日常观察、小型座谈和家庭方向访问等方法与途径,有计划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差异教学才能“切中要害”并获得卓有成效的硕果。

“确立新的课堂学习观”是教育思想的一场变革,也是教改实践的一种深化。我们坚信:坚持用教育思想的更新,带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自觉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那么,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 张奠宙、过伯祥主编,《数学方法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 叶 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练书店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5] 郑金洲主编,《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6] 李志厚主编,《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