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博:碎片化时代的高效整合通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博:碎片化时代的高效整合通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博把死的时间变成活的,碎片化的时间变成完整的,无效时间变成有效时间。

以宏大视野观之,“围观改变中国,”微博在社会传播环境的改变及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聚焦微博控们,诚如李开复之言,微博改变了一切。碎片化时代,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空间更快速地转换,借助手机终端,微博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高效整合,成功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转换的界限,试图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模式复制到网络上的举动为人的社会化交往提供了新的模式,为人们身份重构提供了新的渠道。

碎片时间的粘合剂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oon,原意为完整的东两破碎成诸多零块。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碎片化”。中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越来越频繁,这种移动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等候时间”不断增加,时间被分成各个不同的小块,分散在不同的场合,使得人们有限的时间呈现越来越细分的碎片化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四新认为,借助手机终端,微博一方面成功整合了因流动而产生的“等候时间”,同时又为不断转换场景的现代人,提供了传播信息、建构自我的契机。

微博对碎片时间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碎片时间的消耗上,它同时也模糊了时间转换的界限。现代社会人们时间的转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以及时间之间的转换。在时间之间的转换上,最主要的则体现为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转换。借助手机终端,微博在时间的转换方面起到了糅合的作用,使得刚空的转换更顺利,对时间剩余价值的利用更明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刘宏认为:过去的媒介概念通常是将时间相对于空间做比较,比如现场直播,使用压缩距离的方法吸取时间的媒介价值,而微博则是通过把时间变得有效,通过向时间本身要时间,从而提高时间的价值。微博正在起到这样一种作用:把死的时间变成活的,碎片化的时间变成完整的,无效时间变成有效时间。

碎片化表达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形式,与其前身博客相比,微博的显著特点之一为“限数表达”。目前通用的规则为每条微博不得超过140字,对于一条微博究竟该限制到多少字数,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和讨论。王四新教授认为,这种可能带有偶然性的技术法则,使得大量非以写作为生的人,也有了表达的冲动。微博通过降低写作和传播的标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全民写作时代。

微博准入门槛低,监控机制相对而言也比较弱。随时随地皆可发表意味微博信息库的生成速度之快是别的媒体形式无可比拟的,这给内容审查及信息封锁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挑战,使得微博成为突发事件的曝光和信息源,而大量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面向公众,又进一步刺激了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则带来了相关信息的裂变式增加。

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和社会反馈渠道,使得大量文字以发表状态在被确认的公开场所得到认可。网络提供了一种介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领域,而微博使得网络这种特点更明显,把人的言论发表与否、被认可与否置于一种模糊的边界,颠覆了人们的发表观念。

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合

人们在使用媒介时,本身即存在时间稀缺的问题,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移动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时间被迫细分,使得人们缺乏完整的、成块的时间阅读、吸收信息,不得不以碎片化阅读代替从前的阅读状态。因此,专业领域信息的垂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而微博在这方面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快速的、直接的、聚焦的关注行业信息的渠道和模式,实现了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合。微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给用户提供了完全自主选择的机会,用户有权利选择信任的人、感兴趣的媒体、行业精英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从而获取快捷、有效的信息,自主实现信息的筛选过程。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微博最大程度过滤了对用户自身无效的信息,实现了信息区域与吸收区域的垂直对应。

碎片化的信息标签集散地

从本质上讲,微博究竟是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型网络,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李刚门”及宜黄拆迁等事件使得微博作为媒介的价值凸显。微博降低了人们的表达门槛,放松了监控管制,提供了更直接的发表渠道,社会性事件被曝光的几率空前加大。从空间角度看,微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旦事件被曝光,事件发生地周围的人都可以成为该事件的后续报道者对该事件进行持续追踪;从时间角度看,从事件曝光到被持续关注与跟踪,事件发生地周围的人借助其他新闻媒体无可比拟的“在场”优势在时间上取得了先决权,模糊了新闻事件曝光过程中时空转换的界限。尽管通过微博曝光的社会事件大多最后仍是传统媒体在引领,微博缺乏跟踪报道的持续力量,但是王四新教授认为,这使得微博具有了一种信息标签的特质,为记者进行深度报道及其他人的深度参与提供了大量信息源。

传统媒介习惯受到挑战

王宏教授认为,微博使人们利用碎片时间有效整合碎片信息成为可能,碎片时间的剩余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加之时间的稀缺性,人们必然将在众多的媒体形式之间做出取舍。从某种程度上。微博正在改变部分社会群体的媒介习惯。你对于中国13亿的人口总量,与电视的庞大受众群相比,微博目前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仍然脱离不了“小众媒体”的性质。但是据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与微博的扩张速度相对应的,人们的传统媒介习惯也将受到极大挑战。

身份重构的新通道

一直以来,网络交往都戴着“虚拟”的枷锁前行,而这也是网络社交遭诟病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微博借助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弱化了网络世界虚拟的性质,不仅如此,微博还实现了网络社会人们点对点的直接沟通。王宏教授认为,微博的实名认证制度试图复制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在现实世界中,受挫导致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另一种人生体验,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真实感越强,人们就更不容易离开微博,微博具有比其他互联网服务形式更强的社会属性,起到了“心理补偿”的作用,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模式。

在过去的熟人社会,人们基本上是通过稳定的、长久的、不断反复进行的方式硅构主体性的身份信息。而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变化、生活场景不断变化,通过微博,人们将自己和不断变化的场景融合在一起,将自己不断变化的感受与周围人甚至世界打通,借助虚拟世界完成了现实世界的身份建构。王四新教授说:微博适应了新的社会场景的变革,使个体能够“无处不在”,使个体又多了一种身份建构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