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肖庆岭 京郊生态农业领头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肖庆岭 京郊生态农业领头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庆岭不擅酒,喝茶却很“挑”,自从和芦笋结缘后,他便不再饮酒,喝茶则只喝“芦笋茶”。

这位曾经的雷达兵战士,如今的下屯村带头人,引领全村百姓依托沙土地,大力发展芦笋生态农业,把小小芦笋变成下屯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者。采访中,肖庆岭谦逊地表示,个人没做出什么成绩,主要是中央的富农政策好,加上县、镇领导执行有力,指导有方,所以才有了下屯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今天。

在“宜居北京”的美丽京郊,肖庆岭和下屯村的故事并非个案,正渐成潮流,肖庆岭还提出“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的命题。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素有“京师锁钥”之称,是北京市土地面积最太的区县。全县山区面积占八成,辖17个镇1个民族乡,有66个居委会,339个村委会。

要说下屯村,在偌大京郊谈不上“衔玉而生”,但近年还真扎扎实实闹出些动静。这动静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肖庆岭。

立足乡村,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农村之路

说到全国各地土地流转,在北京,要论典型,密云县下屯村必雀屏中选。下屯村不大,209户514口人,辖水浇地1160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5万元,人均纯收入9190元。村民们心里雪亮,从温饱到小康,也就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是肖庆岭让村民们悟到了农村土地的价值,并且学会利用这片“希望的田野”,进行颇具乡村特色的“财富倍增计划”。

肖庆岭复员回乡之初,先是进镇政府任计生委副主任,后又回到下屯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当时的农村,体制机制都还比较僵化,不能尽情施展的他,心里就琢磨着自己出去开创一番事业。事实上,从1998年到2004年,他也确曾干过一段时间的个体户。虽然个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可他心里仍找不到成就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但在京郊农村,许多土地因为产权原因,无奈地成为被闲置的资产。肖庆岭由此决定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土地流转承包。他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有两个关键问题势必突破:一是选好项目;二是发起人整合资源的能力。如果这两点得不到保障,再好的形势都是空谈,都是祸害农民。

2004年换届选举,他再次被推举为下屯村主任。此时,京郊农村的经济,因体制机制的优化,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肖庆岭预感到,自己大展拳脚的时代到来了。

这一次,走过南、闯过北的他对下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雄伟的抱负,他携村委定下工作目标:1年稳定,2年发展,3年带动农民致富。

2005年,下屯村合作社成立,当时根据市场需要,种了232亩糯玉米,也由此拉开了下屯村经济从计划向市场,由传统农业向非传统农业转变的序幕。

“我们依据什么呢?依据人口变化情况,下屯村1991年还有646口人,到2004年,就只剩下514口人,其中还包括外来人口60人,这一方面说明计生工作见成效,以及考学出去的孩子多了,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就是,本地自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农村土地的传统经营难以为继。为啥呢?人少了嘛,如果不转变思路,土地撂荒的情况必然越来越严重。”

土地流转之前,下屯村和其他村没什么两样,主要以种植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每亩收入也就四五百元,多年如此。村民们因此务农积极性不高,靠外出打工谋生的人不在少数。

“土地流转之后,不但省事了,每年收入也增加不少。”当地村民对此深有感触,“没有肖庆岭带动,咱们不会富得这么快!”

其实肖庆岭看得还要远,“下屯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南临顺义木林镇,北接京承高速路密云站出口,顺密路穿村而过,如今密云又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县,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下屯村的发展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带领村民们走上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拓创新,将小小芦笋做成富民强民的大产业

建芦笋合作社,肖庆岭谋划已久。自2005年与北京隆源农嘉禾公司一起发展糯玉米生产后,又与密云县农委、河南寨镇有关领导一同开始考察芦笋项目。

芦笋是一种品味兼优的名贵蔬菜,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营养学分析,芦笋蛋白质组成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含量比例恰当,无机盐元素中有较多的硒、镁、铝、锰等微量元素,还含有大量以天门冬酰胺为主体的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和天门冬氮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健康防病要求的普遍提高,芦笋正在被广大消费者认识和青睐,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经济效益较好。

作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芦笋在中国属于种植面积很小的稀、特蔬菜。目前生产大多为加工出口。随着出口生产的发展,加之芦笋的营养价值及较高的药用价值,肖庆岭相信,国人的食用习惯会逐渐培养起来,而生产面积的扩大是必然趋势。

肖庆岭说:“芦笋种植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它不光是一种高档的蔬菜,还能够防风固沙,而且适合大面积种植,经济价值高,前景广阔。”

2006年8月,在县、镇有关部门指导下,下屯村53户农民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以土地入股和现金人股的方式,成立了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共筹集资金60万元,流转土地1120亩。

据了解,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每股3000元,以每年每亩支付村民土地风险金600元的形式,承包使用15年,3年递增100元。在利润分配上,采取40%留作下年积累,40%用作退股股金,20%用作股金分红。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确曾有过顾虑。为此,合作社成立伊始,就明确了“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润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宗旨,及“自愿入社、民主管理、限制股息、盈余返还”等原则,并健全了各项制度,而且,对于流转土地的村民采取流转即付(款)的方式,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得到村民们广泛的认可。

而后,土地流转格外顺利。至2007年底,合作社芦笋基地面积已经达到3500亩,入社社员达到780户。2008年初,合作社计划再新发展芦笋1500亩,使基地规模达到5000亩,其中设施农业400亩,建春秋棚150亩,日光温室50亩,实现下屯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四季有芦笋上市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下屯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形成京郊集中连片发展最大规模的优质芦笋产业区。目前,3500亩芦笋已经进入采摘期,日采取优质鲜笋70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销售价6~7元计,日收入已突破5万元。

在谈到下屯村芦笋产业发展时,肖庆岭说,

“我们现已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土地流转、合作组织、科技支撑‘四驾马车’联动的格局,对合作社实行企业化运作、工厂化管理,最终就是全部实行集约化经营。”

过去的农村,基本上都是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效益低下,土地又分散在农民手中,这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节水、集约、规模、高效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要想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必然要突破传统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对于下屯村来说,选择芦笋种植无疑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因其属于沙质土壤,又在平原地区,适于芦笋种植,且易形成规模化,而芦笋不但节水、节肥,且生长发育快,国内外市场需求大,能很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芦笋种植合作社领导深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据了解,合作社成立不久,就专门建立了专业芦笋育苗基地。县、镇两级投入220万元,为基地全部安装节水滴灌设施,芦笋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农药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施用。

同时,他们社里还聘请一些农技专业人员具体负责技术的推广落实工作,保证了芦笋种植的技术含量。此外,合作社定期对芦笋生长情况、土地墒情、养分等情况进行检查并采样化验,及时做好植保工作,合理配方施肥。

据悉,合作社现已在全村1000多亩土地上安装了监控设备,工作人员不出屋就可掌握芦笋生长态势。合作社还先后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保证了产品的销路。

如今,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已是遐迩闻名,土地流转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芦笋合作社坚持“靠引领农民致富的好政策,靠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好思路,靠便于生产管理的好机制”的发展理念,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使农民不断地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身由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人。

在下屯村,由合作社统一领导,将芦笋基地以20亩为单位分给社员承包管理,社员严格按程序、标准对承包地进行管理,并负责采收芦笋,合作社统一回收。承包管理的社员日工资35元,每采收1公斤鲜笋,合作社另补助0.1元。社员年上岗工作满240天,给予一次利奖金1000元。这样,社员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收入变为“土地流转金+工资收入+福利奖金+股份分红”4项收入,想不富都难。

与时俱进,将合作社打造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通过30年改革,中国的城市经济已有长足发展,已到足以反哺“三农”之时,而农村的产业化已是人心所向。而肖庆岭和他的同事们正是通过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因此,在换届选举时,村委班子整体当选,仅根据个人特长进行了一些内部调适。

现在,下屯地区芦笋种植专业发展的“基地+合作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集约化发展、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如滚雪球般壮大,已初步形成以下屯种植合作社为核心,辐射下屯及其周边9个村近5000亩土地的芦笋产业区。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2008年合作社又增加投资1920万元,建设占地5843平方米,年加工农产品总量为2250吨的加工厂和库容2500吨的冷库,使5000亩芦笋实现加工升值,最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下屯村芦笋种植体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这里有设施农业,有合作组织,有服务体系,有科技支撑,最终体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值。下屯土地流转并没有农地转用,而是保持土地性质不变,此举可操作性强,具有复制性。以至有的研究者,把下屯的这种作法称为“密云模式”。并归纳出以下几点:

确立主业。下屯芦笋合作社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优势,主动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主动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整合资源。下屯芦笋合作社有效地整合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区域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规模生产。下屯芦笋合作社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有效解决个体经营与集中管理的矛盾,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供了保障。

借力科技。下屯芦笋种植合作社的芦笋基地建设,全面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等有效手段,形成了以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高效化手段为特点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创新机制。下屯村探索实施新型管理方式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农民变单一的土地生产为土地经营,变传统的土地生产者为“股东+农业工人”,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获得单一生产收入变为多项收入,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合作社已经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到2008年,完成5000亩土地的流转,并且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到2009年,加工厂将投入使用。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也相应带动了下屯村的建设。2006年,下屯村全村都安上了监控设备,村里的村容村貌也进行了彻底整治,路边也安上了环保节能的太阳能路灯。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撑,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50元钱补贴,春节还有150块钱的红包。

“合作社的成立,主要还是为解决农村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我们这里的员工,最大年龄为74岁,我们保证,所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可以安排一份工作,或分装芦笋,或负责包装,总之做到老有所用。”在记者采访中,肖庆岭强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农村的和谐,而农村的和谐必须建立在农民都富足的基础上。这种富足不仅是指经济上,更包括精神世界的富足。如今的下屯村,不仅经济健康发展,各项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

通过近3年努力,2009年下屯合作社将迎来全面收获季节,至少采收芦笋2000吨,实现1000万收入。

肖庆岭和他的同事并没有停下继续前进的脚步,他们已经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目前,他们已经和韩国客商谈妥合作条件,并且派了3名人员前往学习加工糯玉米技术,以解决人才、技术问题。

“我们要走深加工的路子,”肖庆岭说,“农业深加工发展前景广阔,虽然投资大,但回报也高。我们争取建成一个包括芦笋种苗繁育、种植、收购、农产品深加工、出口贸易等行业在内的完整的资源互补链,以实现最大量化回报农民,带动当地农户快速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推动密云县国家级生态县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首都水源保护地做出积极而长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