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位置的高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位置的高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蒋洁,梅岭小学教师,现为小学二级(原来的小学一级)。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不仅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可以说此种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比较教学也要注意不同位置的导入会引起的不同效果。好位置的引导,会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理解更容易,更高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蝉和狐狸》一课,为了解决书后问答:“为什么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必须要导入《狐狸和乌鸦》的回顾,进行对比教学。今年再次教学五年级,所以在师傅的指导下,为尝试与前年不同的教学,在课堂中改变了以往《狐狸和乌鸦》导入对比教学的位置。两次不同位置的对比教学中,学生感悟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方案一]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还记伊索寓言的特点吗?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答题)

2、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则寓言。初读寓言,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因为课前做过预习,故事也简单,学生读的兴致不大)

二、细读寓言,走入人物内心体会。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

4、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

5、读第三、四自然段,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6、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7、总结: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这个环节中,学生十分被动,他们在课上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全部等着老师来讲重点)

三、对比两则寓言

1、我们以前也学过一则和狐狸有关的课文《狐狸和乌鸦》,那篇寓言和《蝉和狐狸》这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讨论,通过本课学习,找出异同处。

(这时的学生在老师要求讨论的情况下,才像活了过来一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总结。)

这个设计,先将寓言学完,在最后总结时,再进行与《狐狸和乌鸦》的对比。这是比较保守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作为重点,让学生先了解寓言的内容,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应该说,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显然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故事比较简单,而且寓意也比较明显,学生很自大,认为没什么难点、重点,自己都能理解,所以大多都没有认真去读,去体会。

学完了寓言,然后进行对比讨论:“为什么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当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把这则寓言再对照着读一读,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此刻学生才有点兴趣。但是很明显,学生此时的总结异同全部都只围绕着结果,也就是两则寓言的寓意的区别。而忽略了课文里在骗的过程中许多细节方面的描写。

[方案二]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自读反馈。

2、思考:为什么这篇故事中的蝉没有受骗上当呢?请再读课文,找出原因,并做一做笔记。(这个大问题一提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很明显,态度认真了许多,为了找出答案,有了做笔记的自觉)

三、对比中细读寓言,走入人物内心体会。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狐狸和乌鸦》中的圈套是什么?两者有区别吗?(学生回忆,并得出结论:两次圈套几乎一样。引出了下文:狐狸不变的狡猾、贪婪的嘴脸)

2.狐狸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朗读狐狸的话。

3.狐狸的手段没变,那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

4、交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第三、四自然段,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5、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下是什么样的?(学生对比得出蝉和乌鸦最大的不同)

6、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四、总结两则寓言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时,不用任何引导,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

两次问题导入位置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度、和实效性区别很大。

今年的设计中,为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和前年的设计相比,我只是将原本作为课后问答的问题,一开始就抛出放在了开头,开篇就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这篇故事中的蝉没有受骗上当呢?)引出下文,并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线索,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时时对比《狐狸和乌鸦》中人物的异同特点,体会狐狸和蝉的想法。

所以可见一开始就进行比较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第二种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改善了很多,在阅读中,比较的过程就是学思结合的过程,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得到独立思考的余地,避免了用耳不用脑,光听不想的被动局面,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比较中阅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对于不同人物的分析归纳更有益处。

狐狸有不同吗?如:“故意”、“赞叹”点出狐狸一样的假心假意;

蝉的反应?“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表现了蝉在狐狸的“赞叹”面前头脑清醒,保持警觉,并当机立断进行试探;“怀有戒心”显示了蝉的智慧;

而乌鸦当时的反应?回忆它上当的原因。

这堂课上,我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内容,还要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明白蝉和乌鸦最大的不同,在字里行间中字斟句酌地体会:蝉的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的特点。这才是乌鸦不如蝉而上当的原因。

当学习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过程,最后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