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的“美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的“美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但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这种论断之前,语文这种本然性的意义已经存在,因为语文关联着生活,它的意义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是语文内在的本源性的东西。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一个概念体系来回答本源性的问题。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家,所以语文可以用思辨的概念和范畴来表达。语言的存在即是人的存在,人之为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人之区别于动物,是在于他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语言既是人类创造美的工具,也是呈现美的载体,“美”完整地融入人的生活。因此,语文的美学性质和美育任务当然地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也全方位地贯穿于生活。

美育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是德性的教育与诗性的教育。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是说人与世界本源性联系着,是人自觉地以美的尺度考量人生,审视人生。所谓“美育”,一是指一般的艺术教育,二是指根本性的教养。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美育意义上的语言艺术不是要熟悉一种工具,而是教育人去理解世界所向人显示的意义。

语文的美育所要获得一种根本性的语言素养。这种素养的获得当然不能离开工具性、知识性的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文学作品的创作绝不是按语法规则堆砌文字,面对一部作品作考证式的研究与达到诠释性的领悟,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同样生活在山东高密的乡下。'同样识得三千汉字,但只有莫言以他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知识性学习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教养,更不能保证有思想,“美”的鉴赏和创造要有一种根本性的教育。

赫拉克利特说过“博学不是智慧”。语文知识的累积,并不能保证对文学作品中本源性意义有深邃的洞察,更不能保证对生活中本源性的意义有敏锐的感受力。生活或作品中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经教师一指点,学生便豁然开朗,了然于胸。这种“意义”的表达也不是一种技术,经过分解练习便能综合运用。

语言“意义”的领悟和表达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对生活或作品的品味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穷尽它,但可以理解和把握它。这种理解和把握不是一种概念化的抽象,而是一种“悟”。所谓“天才”,并不是排斥学习,不过这种学习不是刻板机械的训练与书呆子式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对生活或优秀作品的简单模仿。

康德认为,“美”的鉴赏和创造都需要一种灵气,对宇宙人生、艺术语言有敏锐而深沉的感受力,“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教人一种自然知识,而是让人去体味一种生活的意义。“高山流水识知音”,俞伯牙鼓琴所传达的是音乐话语,钟子期听懂了他象征的意义。所谓“知音”,不是声学角度上掌握一种物理现象,而是在意义上达到心灵的契合。

语文必然是美育的,因为它要传达的“意义”不是一个经验的对象,更不是抽象的公式,它要求人们有一种不同手知识累积性的学习和训练方式。理解和领会语言的同时,也是对学习者本人的教育和改造,共同构成生活的意义,见证生活的意义,并让这种意义延续下去。

语文的美育着眼于语言的感悟,语文的美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是揭其蒙蔽、明心见性的精神成长。语文美育固然需要学习各种理论和学说,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感受体验。人之认识世界既不是物质性地消耗这个世界,也不是精神性地静观这个世界,人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世界正是人的生活世界。人按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和人生,便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