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融入机制,消弭被边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融入机制,消弭被边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残疾人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的各项工作都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北京市有99.9万残疾人,这是一个人数众多、差异明显、特性突出、需求多样、牵涉面广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康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等等日益凸显出来,解决不好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何正视和解决整个社会前进中残疾人的诸多问题,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残疾人群体不再被边缘化,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抓住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机遇,扎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

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所有人共享的社会,离不开残疾人的参与。发展残疾人事业,不断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切实解决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地方,成为社会发展“木桶”中的“缺块”,影响社会整体发展。和谐社会包含着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残疾人虽然身体或心理有障碍,但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有人的尊严和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残疾人事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都有着特殊意义。

二、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与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17万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5万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9%。1.5万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得到助学资助。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24283名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3578名。盲人按摩机构增加287家,为千余名盲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达5万余户,1.4万贫困残疾人摆脱了贫困。40460名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8万名特困残疾人得到了救助。无障碍改造达6000多项,北京成为无障碍示范城。2000多个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从1985年的1万平方米增加到8万平方米。广大残疾人更加自强不息,乐观进取,学知识,学技能,涌现了一大批自强模范和技术能手。残疾人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更加广泛,1.8万名残疾人成为社区残协委员,20名残疾人进入各级人大、政协,16名残疾人担任了市和区县残联领导职务。虽然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但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及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就业难、康复难、看病难、上学难等还比较突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的困难更为突出。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特殊困难残疾人的保障政策亟待研究出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歧视残疾人,侵犯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北京作为首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有力机遇,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步伐,消弭和防止残疾人被边缘化。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贡献

(一)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共享和谐社会带来的成果

1.积极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征缴办法〉),千方百计增加残疾人的劳动收入。北京市2006年促进残疾人就业《征缴办法》的实施,极大地动员了社会力量关心残疾人就业,参与社会单位审核面从3万个上升到40余万个,是过去审核落实面的13倍之多,使我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走上了依法规范推进的轨道,为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机制支撑。

2.积极开拓智残人和精残人职业康复劳动,解决残疾人呼声高、反映突出的难点问题。我市有3.2万在劳动年龄段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75%以上均无正式工作,无生活来源,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征缴办法》的实施为解决这部分最困难最突出的重残无业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保护性、支持性的劳动项目,可以争取多形式建立职业培训、职业康复和日间照料为一体的职业康复站,通过劳动补贴形式,为残疾人增加收入。

3.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福利企业,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

4.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社区就业岗位,扶助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社区实现弹性就业。

5.积极做好对农村和山区残疾人的种养业、旅游业和生态保护业劳动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增加农村残疾人的收入。

(二)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

目前,我市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由于残疾人及其家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低保制度只解决人均收入符合低保线的特殊残疾人的生活保障,而大多数困难残疾人因无工作、无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及亲属来生活,其困难程度往往是健全人难以想象的,需要给予特殊的保障和照顾。通过制定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取得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是完善公平分配机制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一是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之中,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参加各种社会保障及“养老、医疗”等配套措施,实施“应保尽保”与分类施保政策;二是针对无业重残人和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积极推动对重残无业残疾人的特殊照顾的保障制度;三是做好医疗、住房和“维权”等专项救助工作,对特困残疾人优先提供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四是加强社会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逐步满足残疾人养老、康复、日间照料和托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四、建立社会融入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也有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的愿望。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设施条件和思想障碍,是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的基本理念。一是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实现残疾人的公民权利,要从制度上保障,使更多优秀、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能够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残疾人组织机构,代表残疾人反映呼声和要求,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村一级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组织“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二是积极开展城乡残疾人特殊文化建设。残疾人对文化、体育等要求及文化生活的追求同健全人是一样的,有时比健全人更强烈。这也正是残奥精神所倡导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三是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可以方便社会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要抓住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契机,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信息交流无障碍、实施字幕工程和手语服务,方便聋人和盲人等特殊群体。

五、大力加强素质能力建设,发挥残疾人主体作用

一是开展残疾人素质教育工程。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与技能培训,社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残疾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搭建残疾人施展才华的平台。着力推动社区和村残协建设,使优秀残疾人在基层发挥积极性和潜能,有位置,有任务,有责任,有事做。三是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与社会共融。残疾人需要克服自卑,增强信心,正确对待残疾,挑战自我,通过生理的、心理的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达到全面发展。融入和谐社会既需要残疾人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尊重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