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教材,创造智慧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月23日,我参加了第五届“蚁谊杯”三市十二所学校联谊活动,共听取了三堂数学课。其中六年级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环节:玩游戏
(课件出示:摸球游戏,袋子里放了三个黄球、二个红球、一个蓝球。)
游戏规则:摸到黄球算老师赢,摸到红球算女生赢,摸到蓝球算男生赢。
学生(男):不公平,老师赢的可能性最大,男生赢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是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师:怎么放球才能让游戏变得公平?
生:每种颜色的球放得同样多。
(师出示三个袋子:①一红一黄一蓝;②二红二黄二蓝;③三红三黄三蓝)
师:是这样吗?这样放就公平了吗?
生:是!
师:(单独显示①)如果袋中的球是这样的话,老师胜算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
生:1/3,因为这3个球的颜色各不相同,其中只有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出示:一共有3个不同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1/3。)
学生齐读,师完整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赏析:这节课,教材上是用乒乓球比赛时决定发球权的情境导入,引出可能性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而后通过摸牌活动进一步探讨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以往的听课活动中,听到的也基本上是由书上例题引入或者通过抛硬币引入,这次的课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感受。】
第二环节:
1.师(拿出一个不透明袋子,不同颜色的球若干,往袋子里放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不知道袋子里一共有几个球。
2.(师拎出不透明袋子里的透明袋子:一红一黄)
生齐:1/2。
师:为什么?
师(继续往透明袋里放一个黄球):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师(继续往透明袋里放一个蓝球):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师(引导观察黑板上得到的1/2、1/3、1/4):为什么同样是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却不一样?
生:因为袋子里球的总数不一样。
师:想象一下,当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1/6、1/20乃至1/100,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3.师引导发现:表示可能性的这些分数,分子实际上就是红球个数,分母实际上是球的总个数。
4.师: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怎样放球?
生:放一个红球,再放4个别的颜色的球。
师:如果再放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追问:不是只能任意摸一个球吗?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却是2/5?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都是5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却一个是1/5,一个是2/5?
总结性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知道哪两个情况,就能知道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赏析:这一部分,教材上仅仅是一个“试一试”。在这里,却被老师充分挖掘,演绎出了以上富有层次的、步步深入的精彩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设置一个悬念,不让学生知道袋中球的总数,只让学生看到一个红球,学生明确感受到没办法确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从而产生需要知道袋中球总数的心理体验。此时,教师出示透明袋,通过放球、提问,得到了1/2、1/3、1/4后,教师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却不一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不仅和红球个数有关,还和球的总数有关。在得到1/5、2/5后,教师的又一问“为什么都是5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却一个是1/5,一个是2/5”,将学生的思维又引向深处。进而,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畅所欲言,此刻他们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两大因素认识已经清晰、了然于心。所以,老师的小结性提问,学生回答非常精彩。】
第三环节:
1.师继续往透明袋里放球:二红、二黄、二蓝。
师:现在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1/3、2/6)
师:答案不同,解释也不同。
生1:摸到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6,有2个红球,可能性就是2个1/6,是2/6。
生2:把这6个球分成3份,红球是其中的1份。
生3:2/6约分后就是1/3。
2.观察板书中用分数表示的可能性,你有哪些收获?(此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得到的那些分数,屏幕上出现的是在以上环节中逐步出现的一张表格。)
学生交流。
3.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开始上课时的不公平。
【赏析:至此,新课内容结束。书上是利用摸扑克牌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的。这里,教师依然利用摸球游戏,深入探讨当袋中有2个红球、2个黄球和2个蓝球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经历了前面层次清晰、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精彩、自然。当老师问学生有些什么收获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张直抵可能性本质的表格,还有学生精彩的总结发言。整节课,无论是新课部分还是练习部分,都是层层递进,一步一步直入学生思维深处。在有效利用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度、巧妙的改编,使得整堂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教学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那些问题的启迪下,学生从生疑到质疑,从质疑到释疑,又从释疑到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这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化可能性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智慧丰盈的过程。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深度挖掘,有赖于教师智慧的、精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