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逆向思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在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在概念、规律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在解题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在创造教育中训练逆向思维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中学物理教学;运用;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20-4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善于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对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

1.1 列举反例,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都有自己的前概念,教师的任务就是暴露并动摇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进而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列举反例,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的冲突,动摇并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如在学习运动和力时,针对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错误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反例“快速行驶的汽车在刹车之后,还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才会慢慢停下来”来说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由于惯性)还要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在受到外力作用(地面阻力)时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1.2 反向思考,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相反的方式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可先让学生判断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性质,然后运用逆向思维解释它们的成像原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 反证归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思维方法的意义上来说,反证法就是一种特定的逆向思维方法。通常,反证的基本程式是这样的:(1)反设-根据原命题提出与它对立的反命题。(2)归谬-从假设的反命题出发,运用已知条件、物理规律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反命题不成立(不正确)。(3)结论-肯定原命题成立(或正确)。教学中对于有些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反证法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学生对冰水混合物温度一定为0℃感到不易理解,若用反证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先假设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大于0℃(提出反命题),即它的温度比冰的熔点高,此时冰应早已全部熔化成水了,这跟题设条件矛盾(归谬),可见上述反命题不正确;同理假设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小于0℃,即比水的凝固点低,此时水应早已全部凝固成冰了,同样跟题设条件矛盾,该反命题也不正确。因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1.4 在矛盾处设问,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运用逆向思维、从矛盾的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往往能认识事物的更多方面。例如,学生一般都知道人体接触带电体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在学习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使用测电笔时,虽然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但不触电呢?在学习“热传递”时,可补充设问:为什么保温瓶不仅能用来装开水,而且能用来装冰棍?而在学习“机械功和机械能”时,既可介绍从“功和能”的角度研究力学现象,又可复习已学过的从“力”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让他们很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2 在解题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

2.1 逆向推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问题的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思考方法:一种是从已知量入手,顺着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方向,运用物理规律依次推理,直到把待求量跟已知量的关系全部找出为止,这种方法称为综合法;另一种以待求量为入口,逆着题中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方向,追根溯源,直到把所有的未知量都用已知量表示出来为止,这种方法称为分析法。[2]分析法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运用分析法来考虑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能力。

2.2 时间反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时间反演就是把时间的流向倒转,它属于对称性操作过程。通过时间反演的这种逆向思维操作,常会使得对问题的处理变得较为简单或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

例1 有一个由斜面和竖直放置的半径为2.5m的半圆环组成的光滑轨道,如图1所示。现要想在平地上抛出一个小球,使它在半圆环的最高点A处平滑而无碰撞地进入环形轨道, 再沿斜面上升到10m的高度,应在平地上何处、以何速度、多大抛射角抛出小球?(取g=10m/s2)

解析 根据题意,可设想时间反演。若将小球由B点释放沿斜面下滑,经D点到A点作平抛运动,恰好落到C点,则由机械能守恒,设h=10m,对于由B到A的过程:mgh=mg2R+mvA2/2。由B到C的过程中,mgh=mvC2/2。小球由A点作平抛运动到C点,则按平抛运动规律:sC D=vAt和2R=gt2/2。联立求解以上方程即可得出:小球应在平地上距D点10m处,以14.1m/s的初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45°角抛出。

2.3 运用可逆性原理,破解物理学难题

可逆性原理,为求解物理学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用常规方法不易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应首选这一原理进行分析,往往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例2 在图2所示中,一束平行光通过一个盒子后成为较宽的平行光束,那么该盒子中的光学器件可能是( )

A.先一个凸透镜,后一个凹透镜。

B.先一个凹透镜,后一个凸透镜。

C.先后两个凹透镜。

D.先后两个凸透镜。

解析 根据光路可逆,不妨把盒子右边的平行光束看作入射光线,把左边的平行光束看作出射光线。由于左边平行光束较窄,因此右边的平行光束经第一个光学元件后必成为会聚光束,会聚光束再经过第二个光学元件后又成为平行光束。由此可推理:右边的光学元件一定是凸透镜,左边的光学元件可能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答案为B和D。

2.4 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中学生习惯于用正向思维(又称“定势思维”或“惰性思维”)进行解题,这往往会造成解题的疏漏或错误。若在解题后能常常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并使学生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不仅可以发现解题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还可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3 某人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7m处以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此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分析 该题习惯的解法是:设骑车人追上汽车时,共同耗时ts。

由题意:s人=s车+7m;s人=4t;

s车=10t-1/2×2m/s2×t2。

联立求解以上方程即可得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t=7s或-1s(舍去)。

该解答是否正确呢?若能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汽车能运行7s吗”,便会发现该解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汽车在5s末便停止了。常规的解决追击问题的方法成了此题错解产生的原因。正确的解法是:汽车停止只需t0=5s,汽车的位移s车=vt0=25m,骑车人的位移s人=s车+7m=32m,可解得追击时间 t=8s。

3 在创造教育中运用逆向思维

3.1 反向设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反向设问是逆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多运用反向设问,借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之前,可先让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并设问: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产生电呢?在学习发电机之前,可先复习一下电动机的实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再设问:能否制造出一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呢?

3.2 改变角度,在探索难题中训练思维能力

许多难题,用常规方法常一时难以得解。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例4 如图3所示,甲、乙两个形状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台形容器,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液体,其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深度h1>h2,请比较两个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分析 如果正向思维用公式p=ρgh常规方法解答,由于密度ρ1<ρ2,深度h1>h2,两容器底受液体压强p1与p2的大小不能确定。采用逆向思维:分别将台形容器甲、乙逆推视为圆柱形容器丙、丁的上开口面积变化而形成;由于丙、丁这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形容器装入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液体,底部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根据p=F/S=G/S=mg/S),以此作为中间量进行比较;把图甲台形容器看成是圆柱形容器丙的上开口面积变大,液体深度变小,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小;而图乙台形容器看成是圆柱形容器丁的上开口面积变小,液体深度变大,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大;从而判定出甲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强小于乙容器底受到的液体的压强。

3.3 变换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质与所具有的性质有着对应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由物质推知物质的性质,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某种性质去识别某种物质。例如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人们常常根据密度的大小去鉴别物质,那么,反过来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发现了某种从未发现过的物质密度,可能就是发现了新的物质。像氩气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多借助于这种生动的例子,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常常变换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学芳.毛国永.《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

[2]阎金铎.《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P368-36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