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4K电影表达新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北京前往上海的航班上,笔者依然手握着iPad在做功课:观摩郑大圣导演电影的《围城之恋》。直到乘务员提示飞机即将下降,请关闭电子设备时,仿佛才从上世纪30年代这个温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走出来。即便在此之前也看过《流年》《浪淘沙》《天津闲人》等影视作品,也做了满满—页纸的采访大纲,但依旧感觉心里忐忑不安,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这位从未曾谋面的导演对话。
初冬的上海郊外静谧而喧闹,位于松江附近的车墩影视城一片繁忙景象,“预备、开机”声此起彼伏,这里便是电影《蚀》的片场所在地。见到郑大圣导演是正午十分,阳光温和,从摄影棚里走出来的导演反而显得比我这个一早就奔赴千里的编辑还要风尘仆仆,一身户外装扮,握手时的力量游刃有余,让人沉甸甸的心—下子放松起来。放眼望去,诺大的车墩影视城里根本找不到一片清净的地方,导演领着我到了广场中心雕塑旁的一处围栏边,就这样,我们倚靠着大理石围栏开始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
电影《蚀》
电影《蚀》是根据矛盾先生处女作《蚀》三部曲改编成的五部电影,这五部电影是一个系列,每一部又可以独立成章,每部电影均为90分钟的标准故事片长度,讲述了1930年前后,几个年轻人成长中最为关键的几年,即从将要毕业走出校园到步入社会的几年经历。郑大圣导演直言:“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在1930年,但这一题材跟每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一是从恋爱滋味的初尝到挫败,二是求得社会生存空间的挣扎和选择。”影片主演由两男四女构成,主要讲述他们其中四人从将要大学毕业到初入成人社会各自发生的改变,包括恋爱的选择,情感的纠缠以及生存的选择。年轻人与成人社会总是存在很大的矛盾与对抗,而每个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是顺从,妥协,还是保持独立,与之对抗?
在提及电视电影这个概念时,郑大圣导演认为倘若一定要进行严明的区分的话,那也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电影及电视的生产工业流程足够完善和成熟。对于他来说,在电视上播出的电影与电影院播出的电影,区别在于成本的低与高,而并不等同于电视电影制作粗糙或没有艺术追求。另外,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很多低成本电影,尤其是文艺片根本无法进入商业院线排映,自然就有很大比例的电影流向到电视台市场,因此成为了所谓的电视电影。说到这里,郑导对未来也充满信心,中国几代电影人都在默默地耕耘,他与圈内的一些朋友一直为此并肩努力着。就像两年前在拍摄《天津闲人》时,他很清楚这部电影无法进入院线放映,也不知道拍摄结束之后去哪里播出,但是还是执意要做,他迫于表达,因为表达是拍电影的原动力。
照目前市场的发展速度,国内电影工业和产业的标准一定会很快成熟并完善起来。用郑大圣导演的话来讲,中国电影正在半路上,过不了几年,待电影市场的体系更完善、系统更周密、运行更成熟之时,电影院线也会为诸多中小成本的文艺片敞开大门,那将是文艺片的春天到来之时。
艺术为根,技术并重
在数字影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感觉到电影与电视剧的制作在前期和后期的设备选型上越来越趋同。在电视剧制作领域,Super 35mm尺寸传感器的数字摄影机逐渐吞噬着传统2/3英寸传感器的小画幅设备市场。不难发现,最近CCTVl热映的《咱们结婚吧》便是采用Super 35mm数字摄影机拍摄的,与传统小画幅制作方式相比,景深和画面质感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升。而《蚀》这一系列电影采用索尼PMW-F55拍摄,通过SxS Pro+存储卡记录XAVC格式的4k视频,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F55拍摄4K并使用SXS Pro+作为记录介质的电影剧组。
郑大圣与诸多导演一样,执导过电视剧、话剧,目前的工作重心是电影。在问到如何去把控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表达。音乐也好,美术也罢,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任何器材、任何物理上的媒质都阻止不了表达。《蚀》采用4K规格拍摄制作,一方面是技术在革新着艺术的表达载体,另一方面,像电影这样的声画艺术形式也不断需要更优质的载体才能更好地表达。郑导强调,不论在执导哪种类型的戏都会把自己当做观众,从观众的感知去理解就会有不一样的执导方式。电影、电视剧也好,话剧、戏曲也罢,他始终认为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而在推动叙事上有一样是共通的,那就是人物关系及规定情景,这两个因素永远是推动叙事的两个发动机。
郑大圣自小在天津长大,2011年至2012年分别执导的《天津闲人》《危城之恋》均是以天津为大背景,郑导说:“我一直想拍摄一部以天津话为主要对白的电影,凑巧看到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即根据林希同名小说《天津闲人》改编的电影《天津闲人》),觉得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关系和规定情景很有意思,加上我小时候在天津长大,于是就有了电影版的《天津闲人》。”郑大圣早年导演的电视剧都具有浓烈的近代史风格,而正在拍摄当中的《蚀》也是发生在1928年到1932年老上海滩的故事,他说这是因为他本人的阅读方向和兴趣点都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旦拍摄电影或电视剧,就会自然朝这个方向进行选择。
4K不惧成本低
4K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蚀》这五部系列电影都是用4K拍摄。郑导说,其实这不是第一次采用4K拍摄电影了,在拍摄前两部电影时就已经采用4K规格拍摄数字底片,这次不一样的是完成片最终也是4K的分辨率。
4K是一个大概念,有多种编解码和存储方式,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工艺流程。郑导说,《蚀》剧组选择了索尼PMW-F55作为此次拍摄的主力机型,原因在于这款摄影机采用本机结合SxS存储卡记录4K分辨率的XAVC视频,这对于中小成本投资的用户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确,去掉了后端繁琐的4K RAW记录单元,数据管理小组的人员配置也只需一个人就能搞定,工作流程变得更简单,成本降低了,效率提高了。镜头方面,《蚀》剧组采用了索尼全系列六支PL卡口定焦镜头,即光圈均为T2.O的20mm、25mm、35mm、50mm、85mm、135mm,以及一支12mm超广角和一支25-250mm大变焦比镜头。这些头的选择也都是基于成本上考虑的,导演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时间和成本。郑导说,他不是一个唯技术论者,也不是一个设备控,但心目中时常有一大堆阿拉伯数字在心里“作祟”,不能浪费一点时间,不能多花一分钱。每一项投入都会精打细算,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和手法去帮助完成创作。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认为这是制片人干的事儿,但是当你作为导演去负责全盘操作时就会深有体会,特别是像这种投资有限、时间紧迫的剧组更是如此。
当被问到拍摄4K电影与传统2K有什么不同时,大圣导演告诉笔者,4K与2K在前期拍摄上如光感、服装、化妆、道具、置景等方面的区别并不明显,他们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创作,况且两年前在拍摄《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时其团队就已经积累了4K相关的拍摄经验。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数据管理和后期制作的阶段,从原先的4K RAW格式到如今的XAVC格式,其实这个变化反而容易处理了,后期流程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聊到最后,笔者都将录音笔关了,郑导接着提到,“还有一些话我定要讲,但你可以不用写到文章里。”他指着远处的几辆大卡车,“你看,这几大卡车设备全是星光影美(北京星光影美影视器材有限公司)提供的,蔺总(蔺文杰)两肋插刀,还要拔刀相助挺一把,才让我们剧组在这么低的成本和这么紧张的拍摄周期里安心创作。所以说我们是一群很幸运的人,拍成一部片子很难,还能有地方播出,能有机会让观众看到,这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