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朗读中尽现璀璨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朗读中尽现璀璨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加强朗读训练并行之有法,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加强 朗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在朗读中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一、在读中聆听天籁之音。

文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抑郁满腹,有人喜悦非常,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的节奏快一点,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与妈妈的嬉戏,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纸船》表达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泪眼婆娑中对母亲的思念。读《金色花》我们就要读的欢快,读《纸船》就要读的哀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句子短小,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文言文抑扬顿挫鲜明,宜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散文感情浓烈,朗读要饱含深情;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调分明,要揣摩到人物的心理,准确表达;议论文、说明文或以理服人,或介绍事物事理,朗读时可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同一篇课文,每个句子重音、断句上也各有侧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现其音韵美。

二、在读中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仙境,目其迷也。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

语句的形式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1.句式美。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表现一种对称美。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春天的清新、美丽、可爱、充满活力的特征,运用排比句式把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读起来琅琅上口,蕴含丰富,有一种内在美,让人回味无穷。

2.词语美。有的语句用词灵活,生动形象,体现一种传神美。《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虽是简笔勾勒,但“朗润”让读者感受到山的青翠欲滴,“涨”如现浊流汹涌,“红”尽显阳春本色。初春美景,活灵活现。可见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 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

3.修辞美。不少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摇曳生姿,展现一种生动美。如《山中访友》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熠熠生辉。特别是“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拟人的运用使语言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这就是修辞的魅力。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三、在读中走进人物美的长廊。

让我们一同走进人物美的长廊。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

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真善美假恶丑,纷繁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人物的形象呢?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读。首先,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印象;其次,学生自读,逐步领会人物性格;然后分角色读,深刻体会人物情感。《散步》中人物形象的美让我们如沐春风。“我”劝父母散步,敬爱母亲;母亲尊重“我”,依从孙子;“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啊!这一切缘于人物美好的心灵。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还有很多,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人物形象的美,我们都能通过读领悟出来。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四、在读中拨响爱的心弦。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生认识到盲孩子不仅指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也包括学习和思想有问题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大家的关心、帮助。学生们都表示愿意做萤火虫,做太阳,做月亮,更愿意做他们的影子。看,学生对主题感悟得多么深刻啊!还有学生甚至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来警策自己。我们不难想象,爱心的传递将铸就一个无比温馨、团结的集体,而课文的朗读是这感悟的源头。

五、在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如学了《黄河颂》之后有的同学会生发奇妙的想象: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奔腾的河水卷着黄沙在平原上翻腾,它像一个钢铁巨人,用自己那有力的臂膀守护着华夏儿女,用自己那无尽的能量滋养着炎黄子孙。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美的创造。

六、让读和音乐同行。

音乐激情――音乐与朗诵配合是诱发学生情感最常用的方法。音乐是曲作者以音乐语言(指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审美感情的,它能“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贝多芬语)。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在缠绵悱侧的二胡曲《江河水》的音乐背景中朗诵课文。旋律缓慢低沉,凄凉悲伤,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和这篇文章的意境一脉相承。音乐与朗涌的最佳配合,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把学生带回到了兵荒马乱的二十年代,去体会那种家境“祸不单行”的生活滋味,去理解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七、让读和画面相融。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节奏鲜明热情奔放的朗读并创设一定的画面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黄河颂》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在配以激情、豪迈的朗读,黄河那种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朗读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正如于漪所说,教师要“用心于感情的激荡”,要让学生的情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不断掀起波澜,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随着感情之波的叠起而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