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魏如庆:用智慧与良心铺就治愈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魏如庆:用智慧与良心铺就治愈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962年至今,魏如庆一直在治疗血液病的路上探索、创新,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其间的跋涉历程犹如脚下这条奔涌东去的河流,目标坚定、明确,但过程蜿蜒、曲折……

中医世家,魏氏家族有良方

魏如庆今年72岁,从他往上查4辈儿,都是郎中。但在他之前,却没人涉足血液病。魏家的祖传秘方,对喉疾和麻疹有良效。

4岁时,爷爷去世,魏如庆的医术受到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16岁时,魏如庆已开始号脉抓药。

除了父辈的影响,魏如庆的医术还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巴增周,也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1962年,巴增周的儿子意外去世,他罹患眼疾。因是老乡,看巴增周生活艰难,20岁的魏如庆常去家里帮忙。

觉得魏如庆德仁皆备、孺子可教,巴增周就送他一本线装古书――《石室秘录》。

《石室秘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石室秘录》是中医古籍中唯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内容阐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100种左右疾病的治疗,是中医古籍中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俱备的治法专著。

魏如庆看书时发现,《石室秘录》对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互根、五行生克制化、五脏相关、气血相关、命门相火等学说都有精辟的论述。

1962年底,魏如庆在周口郸城朱小集大队行医,同大队60岁的老太太段王氏找到他求诊。

当时的段王氏鼻黏膜、牙龈出血,身上出现多处紫斑。在找魏如庆之前,她曾去郸城公社县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这种病为疑难症,不仅国内可能治不了,国外恐怕也没有好招儿。

看到老太太的情况,魏如庆之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症,老人走后,魏如庆开始琢磨这到底是啥病,看上去跟自己拿手的喉疾和麻疹相距甚远。

苦思冥想中,猛然冒出俩字儿――“血治”。这是魏如庆看《石室秘录》时出现的两个字。老人患的病是否就是“血治”呢?魏如庆翻出《石室秘录》,逐字逐句查书中记述“血治”的部分。

《石室秘录》中讲道,血治者要先止血,后调理。比葫芦画瓢,魏如庆试着给老太太开出药方,用熟地、玄参、丹皮、泽泻等熬成药,每日饮用两次。

段王氏的儿子按照魏如庆的药方,尽心尽力照顾老人,虔诚地熬药,慢慢地,段王氏身上的紫斑逐渐消退,牙龈也不再出血。四个月后,一如常人!

1998年,96岁的段王氏无疾而终,再没犯过这样的病。

医治段王氏启迪了魏如庆,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并医治血液病患者。但此时的他,对血液病只是懵懵懂懂,没啥概念。

亦学亦思,探索路上读书多

1963年3月,魏如庆接触到第二例血液病患者,郸城朱小集大队的15岁中学生田志林。初来诊所,田志林的鼻子出血不止。

来找魏如庆之前,田志林曾在郸城县医院检查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确定病情后,田志林父母放弃了在郸城县医院治疗,直接回老家找到魏如庆。医治好段王氏后,周围乡邻都传魏如庆能治血液方面的疾病。

魏如庆仔细看了田志林的检查结果及各项指标,决定继续用中药治疗。和段王氏的症状不同,魏如庆在之前的治疗方案上做了调整。

治了半年,田志林的身体竟然一如从前。后来外出打工,现在已60多岁,儿孙满堂。

从第一名患者的尝试到治疗第二名患者的有所借鉴,魏如庆思考很多。在当时的情形下,他并不确定治疗这两名血液病患者,到底是对症下药还是偶然所得。

但也就是因这两个病例,1963年,魏如庆开始专门研究血液病。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甚至是挑战。

除了解最新的治疗血液病动态,魏如庆开始查阅大量的中医书籍:奠定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形成血液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金匮要略》、《本草纲目》、《万病回春》……

在研读中医著作时,魏如庆了解到不少医书倡导“多少之症,亏则补之”,以血液病为例,不少治疗方式是失血就要补血,直至输血。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魏如庆边探索边治疗。在这期间,他接触的血液病患者有300多例。治疗血液病之初,魏如庆也曾采用人参、鹿茸、阿胶等名贵药品,以期达到补气生血、健脾补肾的效果。但是他逐渐发现,这种热补的治疗方式并不是那么有效。

1981年6月,周口市项城县36岁的刘道英前来就医,在此之前,她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根据刘道英的病情,他决定大胆尝试清热,结果,病情好转:刘道英先是停止了发烧,继而出血点消失,一个月后停止输血,两个月后血色素开始回升,3个月后血红蛋白由20g/L上升到100g/L,基本恢复正常。

用“先减症,后生血”的凉血方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刘道英是魏如庆探索用完全清热的方式治疗的第一例。

如果说段王氏、田志林是魏如庆研究血液病的开始,治愈刘道英则成为他独特治疗方案和理论体系形成的转折点――延续古书中的“止血”,创新“清热”疗法。

囊中有术,古代经方谱新章

治愈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刘道英后,魏如庆正式将“清热”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血液病的治疗上。

1989年,新郑40岁农民白文政因患“白前”,慕名找到魏如庆。

那时的白文政,眼底和口腔经常出血,面黄肌瘦,血小板、血色素极其低下,浑身没劲。魏如庆再次用“清热”的方法,让白文政连续煎服中药。一个月后,白文政的身体发生变化:血小板增为45×109/L,血红蛋白增为75g/L。两个月后,白文政身体基本恢复正常。

对白文政的治疗,魏如庆完全按照“清热、生血、解毒、抗癌”的方案。

就在白文政出院不久,淮阳县中学生沈中全也找到了魏如庆。因患“白前”,当时的沈中全已经休学在家。经过魏如庆3个月的调理,沈中全的血红蛋白由40g/L增加到60―70g/L,原来蜡黄的脸上泛起了红光,并重新回到了课堂。

仅仅在1989年前后,魏如庆就接治了28名“白前”患者,三分之二的病人基本痊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就是在那时,魏如庆治疗血液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魏如庆说,曾经觉得《石室秘录》是自己治疗血液病的秘籍,但接触血液病后才发现,真正的秘籍,不在书上,而在心中。

王高峰是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的一位农民,得病之后,住院的前半年,王高峰还能偶尔回老家一趟,但是到2013年年底,他想走也走不动了。主治医生告诉他,要想让病情得到有效治疗,除非做骨髓移植。

2013年12月20日,王高峰找到周口魏氏医院,见到了魏如庆。“来到医院时,我根本上不了楼,是家人把我抬上去的。”现在回忆起刚来医院的情形,王高峰还唏嘘不已。

2013年12月29日,住进魏氏医院的王高峰开始了中药调理的日子。入院体检,他的各项指标非常低,两个月后的抽血检查,他的血红蛋白从50g/L居然增长到了101g/L,“尽管正常男性的血红蛋白是120~160g/L,但当结果出来时,我已经觉得是奇迹了。”王高峰清楚地记得,在郑州住院时,医生告诉他,如果不输血,他的血红蛋白根本不可能增长。

从零到三的专利收获

2011年7月28日,通过郑州大通专利商标有限公司,魏如庆将他“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成药”作为第一个要申请的专利,开始了专利之路

短短的申请专利说明书摘要,魏如庆整整写了一个月。“把我40年的研究集中在这几句话上,每个字都要好好想想。”

2012年12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魏如庆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成药”的专利申请。这成为魏如庆在治疗血液病方面的第一个专利。而这项专利,填补了国内在中成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的空白。

事实上,自从研究并诊治血液病以来,魏如庆一直坚持让患者在周口魏氏医院拿药。近处的直接到医院买,省外的邮寄。

坚持让患者从自家医院拿药,魏如庆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他相信经自己的手亲自挑选的中药材是安全有效的,而另一方面,当前中药材市场存在品种混乱、产地不清、炮制不规范、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

在周口魏氏医院,给病人熬制中药时,为保证质量,除处方独特、选料上乘之外,还有严格精湛的工艺规程。

魏如庆说,如果中药炮制不依工艺规程,就不能体现减毒或增效作用。或者由于人为的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质量,不但会影响药效,甚至会使良药变,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熬制中药时投料的数量必须精确,各种珍贵细料药物的投料误差必须控制在微克以下”。

这里的中药,魏如庆要求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制药也如此。”魏如庆说。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