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中的“做\想\试\议\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做\想\试\议\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教材在各章节开设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读一读”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些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明确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做一做”。着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做一做”的活动可以为新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如在讲八年级“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制作出更为美丽的成轴对称的图形。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想一想”。着力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大大降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日历”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从具体的数字规律开始引申至用字母表示日历中的数字规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试一试”。着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

“议一议”。着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同学之间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展开讨论:当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边或一组角相等时,它们会全等吗?然后逐渐增加条件:两组角或边相等呢?一角一边相等呢?三组边或角相等呢?当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并相应举出一些反例进行说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贯穿了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合作交流意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同时也渗透了从简单情况入手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读一读”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增加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就能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兴趣。教材的“阅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八年级《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章后的阅读材料是对“√2不是有理数”的证明,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加深了对√2是无理数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利用教材中安排的“做一做”、 “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读一读”等栏目,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想”、“试”、“议”、“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