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就是利用实际行动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喜欢文字,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践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探索总结了以下四大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预习要求,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这必然促使我们的教师更多地去研究课堂,使我们的课堂高效、精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预习”是搜集信息、知识构建与储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信息,全员参与,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观察、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性格特点、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去体会、感悟,并形成一定的具有个性的理解。预习是学生独立的认知,但并不单是学生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年级特点进行必要的指导。三年级开始,预习放在课上进行,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放在课下,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前,教师要作必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探究教学策略,有效处理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过程的有效处理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探究:

1、深入钻研,明确目标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一些知名教师在谈他们钻研教材的方式方法时强调,在写教案之前,要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反反复复地朗读教材、读文本。先作为一般阅读者,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的阅读,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起点、了解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猜想学生对课文内容解读的多种可能性;最后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读,此时文本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会在你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与你不期而遇。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形式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从情中品味。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去的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

3、面向生活,活学活用

生活即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实现有效地阅读教学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努力实现学“活语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三、改变阅读方式,留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读中感悟,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立足语文文本,加强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推敲,把识字、学词、读文和实践运用有机融合。让他们多读,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语言。

以《桂林山水》为例,字词看似简单,但文中描绘的优美意境,则令人惊叹不已,不禁神往,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神奇之景的赞颂之情,以及让人无限向往之情,则需要进一步对文本的再理解,要一遍遍地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要将自己投进未曾到过的南国风光。这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读到想,从静止的图片到生动的画面,从作者的感叹到学习者产生也要去的强烈愿望,这些都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的带到文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