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撕掉“受害者”的标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撕掉“受害者”的标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在一家大公司销售部做文员,销售部经理是个欺上瞒下的“老油条”。工作中,她得罪了经理好几次。在她看来,这没有什么,大家一心为公,有分歧也应该对事不对人。再说,那么大的一个领导,犯得着和她这样的小人物较劲吗?她很快就把这些事情忘了。

一天,几个气势汹汹的保安把她的抽屉翻了个底朝天,从她的私人物品里翻出几件公物。 毫无疑问,这是栽赃。大大咧咧的她从来不锁抽屉。但她的辩解显得如此无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宽宏大量”,只是把她辞退了事。

面对同事们异样的目光,她整个人都要崩溃了。她开始酗酒,喝醉了总会拉着朋友说个不停。身边的朋友渐渐变得不耐烦。他们再也不愿和她一起逛街,就连坐在那里听她诉苦也不愿意。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样的“受害者”。这种“受害者”心态,最终会造成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疏离。人们初听“祥林嫂”的诉说,都会为她伤心遗憾,听多了,却又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对于那些内心孤独的人,我们往往会先给予关注,渐渐地就觉得:为什么被孤立的人是他,而不是别人?他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才会引起别人对他的不满?我是该继续支持他,还是像别人一样疏远他?尤其是当身边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好,该集体“制裁”他一下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判断?

有时,我们会屈从于身边众人的感受。一个群体里,如果大多数人不喜欢某人,即便是不明缘由的人,也会很自然地用更加谨慎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人。这是植根于人类群体心理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是一种群体生存的技巧。这种技巧给社会带来更多“受害者”。当一个群体想给谁点颜色看看时,个体的反抗常常是无力且脆弱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既善良又温柔,可事实上,很多人会成为孤立和排斥别人的帮凶。社会心理学家把这归结为亲密关系:那些企图从朋友或亲人处得到帮助与支持的人,往往身上就贴着一张“被孤立”的标签。这张标签会吓走那些与其情感距离较疏远的人,使其他人拉大与他的距离,感受不到他的情感,无法被他影响,更难把他看成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标签的作用,往往是从“受害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秘密》一书说得好:你其实就像个发射塔,吸引着宇宙间和自己相同波段的东西。你认定自己身边充满危险,“神奇的巨人”就会让你的身边变成这样。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

第一步,停止扮演“受害者”。很多时候,“受害者”的标签都是自己贴上去的。你向朋友们倾诉痛苦,其实也是在向他们传递一个危险的信息:我很可怜,你看到了我的弱点,我需要你的帮助。身边的人刚开始可以包容你,但这种包容常常会因为时间而改变。因此,不要让原本可以包容你的人变得不耐烦。每次换个人倾诉虽然是个办法,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安慰。

第二步,就算内心再害怕,也要保持昂扬的姿态。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孤立感出现时,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情绪。试着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十个优点,感到沮丧时就念上几遍,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步,找寻那些真正支持你的人。这些人可能平时与你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特质,可以让你在不安和彷徨时坚定起来。找到他们,善待他们,但不要过分烦扰他们。让他们明白你的情感,明白你是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你就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交换好感”,指的是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向自己主动示好的人回报善意。这并不是指两个人之间像做生意那样进行感情的交换,而是一种类似于磁铁相互吸引那样的心理原则。所谓的“将心比心”,正是这样。

人们常说“要对自己好一点”,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有时自己才是造成困境的最大源泉。不要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受害者”,尤其不要让自己有意变成“受害者”。生活中的伤害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同那些能够支持自己的人一起,撕掉受害者”的标签

(摇曳生香摘自《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