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SWOT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SWOT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讨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5日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硕士、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26%、35%、32%,与2012届相比依次降低11%、12%、13%。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偏低,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文化水平较高。大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在人力资源领域里属于高知群体,在人力资源体系中被定位为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而一切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又最终取决于人,取决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型员工”。

2、可塑性强。大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而且不愿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较容易接受并适应新鲜事物,于未来充满着希望。他们自信心强,敢作敢为,勇于开拓,这些特质能够有力地推动组织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社会发展。

3、善于学习。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给组织注入了更强的学习活力,善于学习的大学生能比较容易地适应组织环境,有效培养扩张性的思维方式,为今后在组织当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

1、缺乏系统规划。大学生在高校里虽然系统性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但国内高校往往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现状及规律缺乏了解,很少就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

2、就业定位不准确。尽管大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形势有一定认识,但很多人仍对工作抱有较高期望值,对职业稳定过分看重。现实与理想的脱节,强大的落差使其过分消极悲观。

3、学校全程性就业指导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仅对大四学生进行一些就业指导,没有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由于未能让大学生较早了解并走入职场,他们往往不能清晰地预测到毕业后的竞争环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因而在择业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按照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相关规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

2、西部、基层急需人才。2008年,全国县级以上研究和开发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全国平均数的3.5%,东、西部分别为8%、4.05%。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水平,农村高素质人群稀少,迫切需要高学历人才。

3、网络的普及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互联网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其基本素质。学校、政府、企业单位、人才市场在本单位的网站上及时培训考试、各种政策法规、招聘等信息,为政府服务企业、企业了解人才提供便捷的通道。

(四)威胁(Threats)

1、就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不符,有些学校不从本校实力出发,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使得几年培养过后人才供给过剩;有的高校市场敏感度较低,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不做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象。

2、就业市场不完善。我国的就业市场还未做到真正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例如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人事及劳动部门分别管理高校的就业工作,户口及人才市场。由于相关部门沟通有限,某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优待本地毕业生,而对外地毕业生加以限制。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不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造成人才浪费,从而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更高难度。

二、应对措施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其到农村、基层、西部去就业,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优惠措施。多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拓展就业,不再将就业的选择范围局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也是时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性,扩大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促进在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的均衡。

第二,建立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整合力量,成立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成才培训中心,基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就业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充分结合,开展实用性、针对性的各项培训,同时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构更加稳定的平台。

第三,建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在大学四年里,不仅要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还要在开学之初就为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测评。同时,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深度协作,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职场,明确求职方向,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成.人力资源管理革命: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3.

[2].坚持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