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敢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代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具体到课堂,学生进行质疑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课堂自主提问,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克服学生“不敢问”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开口提问,在实践中提高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曾参与过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这节课使我对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有了一定的认识。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片段。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课题“和时间赛跑”,并用另一颜色凸显出“时间”一词,之后问道:“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没想到下面一片默然。面对这样的沉默,教师并没有慌张,而是面带笑容鼓励道:“一个总能产生疑问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谁来试试?”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怯生生地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用这金黄色的粉笔写‘时间’这个词?”
听到这个问题,教师明显一愣,但随即便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将“金黄色”一词板书在黑板靠边的地方,并在后面画上一个问号。转过身来,向这个学生微笑点头道:“真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然后她又向其他学生问道:“还有谁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提出问题。”有了这个突破,学生紧张的情绪明显缓解了很多,相继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他要和时间赛跑?”“他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和时间赛跑,他赢了吗?”教师将学生的提问逐一提取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并赞扬道:“同学们真的非常爱思考,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便这样由沉默到热烈、由紧张到融洽地开始了……
通过这一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只有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才能让学生敢问。而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是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加以营造的。当学生沉默时,教师用“一个总是能产生疑问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淡化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敢于尝试提问。而当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甚至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时,教师也没有忽略他的问题,而是以“真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来鼓励他。这其实并不仅仅鼓励了这个孩子,而是给了所有孩子一种安全感。
因而,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敢于提问的学生以尊重、肯定和鼓励,必将能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使他们敢问。
再来看看一个片段。随着教学的深入,其他问题都已顺利得到解答,最后,黑板上的关键词只剩下“金黄色”一词了。这时教师问:“现在,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待这最后一个问题的?”有学生回答:“老师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这个词,才特意用金黄色粉笔写‘时间’这个词的,对吗?”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嗯,有这个意思。”另一学生答道:“您是为了表现时间与其他东西不一样。”“是的,时间无声无形,也永不停止它的脚步。”教师赞同道。这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举手了。他想了想说:“老师,我明白了,您用金黄色来写‘时间’这个词,是为了告诉我们,时间像金子一样宝贵。”听到这个奇妙的回答,后排听课的教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师仍保持一贯的笑容,赞美地道:“真是一群既聪明,又能认真思考的孩子,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自己会解答!”
在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经过师生对文本内涵的研读,经过学生认真而积极的思考,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最终有了近乎完美的解答,体现了这个问题的独特价值,并赢得了听课教师的掌声。那么也可以断定,这样的美好记忆必将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敢于提问的种子。
可见,教师要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也许在刚开始尝试自主提问时,学生所提问题并不到位,甚至看似与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少联系。但如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赋予这个问题以一定的价值,那么,必将有利于学生提问时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养成。
在课后交流时,执教者也非常坦率地说道:“备课时我并没想到学生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最终关注到这个问题,是感觉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关键的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肯定,能够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氛围,让其他学生也能够积极提问。”这段话更让我深思: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需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有一双能够听出问题价值的耳朵。这又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都值得教师认真去对待。这就是问题意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意识,这位教师才能这样敏锐,看到学生提问的独特价值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不能只是走过场,急于寻求与自己设计相同的提问。如果急于寻求预设的问题,可能会打击学生自信心,伤害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想提、不敢提。而长期这样下去,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猜教师“心思“的想法,所提问题可能越来越接近教师的预设,而所提问题也必然越来越程式化,从而失去提问的本来意义。(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