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能过剩浙江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省2012年GDP增幅为8.0%,虽然高于全国7.8%的增速,但是为该省近10年来最低。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12年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在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仅高于2003年的10.9%;2012年浙江省外贸出口额增幅为3.8%,十年间除了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13.8%),位列倒数第二。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亏损、停产、破产的消息也时有披露。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工业化的省份,在国内外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掣肘。
罕见电力产能过剩
缺电曾经是困扰浙江制造业的一个主要瓶颈,但是2012年浙江出现产能过剩的部门中,电力赫然在列。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电力公司等部门公布的数据,2012年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为32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其中工业用电量为240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8%。
记者注意到,2012年浙江省工业用电增速明显低于3.9%的全国增速。纵向比较,这一年浙江工业用电增速不仅大大低于2011年的9.9%,也明显低于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正面冲击的2009年(5.92%)和2008年(4.54%)。
浙江省统计局对2012年用电形势作了这样的分析:受国际及国内经济下滑、持续低位运行影响,浙江用电需求增长大幅回落,夏季又连续遭遇多个台风影响,晴雨相间,未出现极端晴热高温天气,统调用电最高负荷也远低于年初预计。同时,省内水电大发、西电东送来电大幅增加和周边省市供用电也较为宽裕,使我省电力供应能力比预期大幅提高,春、秋季省内发电出现较大冗余,迎峰度夏用电高峰也保证了供需基本平稳,未启动全省有序用电方案。
2012年8月上旬,记者曾专程赴宁波某沿海大型电厂采访。在其总控室内,记者看到该电厂四台60万千瓦煤电机组均按照40万千瓦的负荷在运转。
“本来这阶段是用电最吃紧的时候,但是今年负荷一直带不上去。”该厂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有分析认为2012年工业用电增速下降也体现了节能降耗的“成就”。譬如浙江省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指出,2012年浙江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降低率均为近年来最高。
但是在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看来,工业用电增速骤降的背后正是体现了浙江经济增幅回落、工业增幅低于GDP、出口明显回落、工业投资缺乏热点等一系列“疲态”。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也表示:电力需求下降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总的电力需求增速在下滑,电力出现相对过剩。
另外也有分析认为,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原因有复杂的因素,其中固然有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因素,但也符合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中小微企业开工不足的判断。
制造业产能过剩常态化
“像纺织服装这样过度竞争的行业,产能过剩早已经成为常态。”杭州市经信委纺织处处长王颖这样表示。
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分析信息显示,2012年该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不佳。据统计,该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增速低于10%的有27个,其中13个低于5%。表现最差的皮革、非金属制品、服装和石油加工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为0.1%、0.1%、-0.8%和-3.7%。
另据统计,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67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幅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00亿元,比上年下降6.1%,与全国5.3%的增长差距明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限产保价”是2012年浙江部分行业的“主题词”之一。2012年9月中旬,江浙皖交界区域部分水泥企业启动了当年第七次协同限产。据了解,早在2004年,浙江水泥产能就已经开始过剩,而2012年9月之前连续六次限产保价不仅未能推动水泥价格回升,而且还出现了持续降价的态势。
而浙江医药(600216)2012年8月初也对下属主要生产企业新昌制药厂、绍兴袍江维生素厂进行全面为期1个月的停产检修。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停产检修是维生素生产厂家每年夏季的常规活动,但在维生素行业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浙江医药等维生素生产厂家此举其实是为了限产保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除了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苦于应付市场疲软之外,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制造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
浙江省能源局于2012年10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仅次于江苏的国内第二光伏制造大省,受欧美“双反”调查等因素影响,浙江省内从事光伏产业相关领域的企业中,单晶硅硅片生产企业96%停产;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中,除了个别企业开工率较好外,中小企业开工率约为50%。
统计数据还显示,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光伏产业毛利为-5%,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业总亏损约30亿元,全省光伏企业行业亏损面已达80%。
多因素导致产能过剩
浙商发展研究院的《2013年度浙江经济黄皮书》认为:目前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二次”产能过剩问题。究其原因,产能过剩既是由于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解决,也受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缺乏等因素叠加影响,且有常态化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长期以来外向依赖度较高的省份,浙江制造业依靠扩大出口过“好日子”的时代可能已成历史。《黄皮书》认为:从当前浙江省产业结构来看,以低端市场为主的生产结构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出口高速扩张的时代也将一去不返。
杭州海关的分析认为:欧美市场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导致外需疲软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导致竞争力削弱,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浙江外贸面临多重挑战。
浙江发展与改革研究所的相关课题研究认为,1998年以来,由于国际订单的“土豆效应”,包括浙江在内的东部沿海省市企业尝到了出口加工的甜头,很快形成对纺织服装等低端产业的外贸依赖。而浙江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产品技术进一步升级等方面表现不尽人意。
杭州市经信委纺织处处长王颖则提醒记者:分析产能过剩原因不仅要看行业宏观数据,更要多观察行业内的具体企业。
王颖表示,从纺织服装行业看,出口企业中和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企业比只拿“小单”、“尾单”的企业日子要好过,内销企业中“搭上品牌、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快车”的企业表现相对较好。2012年整个行业利润出现了20%左右的降幅,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能够实现高达30%至40%的毛利率。
海宁艺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震向记者印证了王颖的观点,这家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其出口业务的合作方是某欧洲一线品牌,国内业务则强调自行设计和自有品牌。在众多企业苦于订单少、利润低的2012年,该公司却是为生产规模跟不上而“叫苦不迭”。
97家企业赫然列入淘汰落后产能黑名单
笔者注意到,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开展了大规模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浙江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该省淘汰的落后产能涉及6个行业、180家企业。具体是炼钢20万吨、水泥500万吨、造纸5万吨、印染20亿米、制革160万标张和化纤20万吨。
2011年该省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涉及的行业不同程度地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其中淘汰水泥产能1040.4万吨,涉及企业42家,超额10%;造纸产能16.1万吨,涉及企业15家,超额7%;印染产能2.108亿米,涉及企业13家,超额3%;化纤产能21.88万吨,涉及企业4家,超额4%;关停小火电机组92.05万千瓦,涉及企业16家,超额1%。
2012年,浙江省又有炼钢、水泥、造纸、印染、化纤、铅蓄电池、制革等7个行业的97家企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具体任务包括炼钢4.36万吨,涉及企业3家;水泥721万吨,涉及企业28家;造纸16.55万吨,涉及企业14家;印染5.58亿米,涉及企业28家;化纤4.46万吨,涉及企业5家;铅蓄电池215.95万千伏安时,涉及企业18家;制革30万牛皮标张,涉及企业1家。
但与此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则成为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保增长手段。
从2012年拉动浙江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最大的“亮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088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投资6058亿元,增长16.9%。
记者注意到,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全国性过热的2003年,浙江2011、2012两年的固定资产增速在10年间分列第二和第三。
另据浙江省发改委透露,2013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确保增长15%以上,力争增长20%,全社会投资总量将突破2万亿元。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界、产业界人士表示了一个相近的观点:今天的投资是明天的产能,而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大类行业中,几乎都已经是“红海”。所以将来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来承接增加的产能是值得担忧的。
近年来进入投资“快车道”的浙江汽车产业,或许将印证人们的担忧――来自浙江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浙江已经初步形成台州、金华、杭州和宁波四大整车基地,2012年整车年产能达到65万辆。
而来自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全省汽车产量为33万辆,增长7.7%,其中轿车产量为26.5万辆,下降2.3%。
尽管产能尚未充分释放,但是浙江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还是将汽车产业称为该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并声称到“十二五”末,汽车产业将培育成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产业,形成100万辆的整车产能。
而2012年新开工的几个重要汽车项目则预示浙江汽车产能将大大突破百万:1月,上海大众汽车宁波项目在杭州湾新区开工,该项目投资117.59亿元,年产汽车30万辆。该项目建成后,杭州湾新区整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8月,投资7.6亿美元的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杭州新整车厂正式开工,该项目将形成25万辆的整车产能。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绍兴、嘉兴等城市对整车产业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城市“十二五”相关规划中,都明确表示要在新能源汽车等整车制造领域分一杯羹。
企业出路:“浙式商业创新”?
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学界的说法,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表示该地区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此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即:从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但是浙江不少人士并不承认该省“工业化已完成”――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认为:如果按照其工业化前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这样的路径来分析,浙江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尚未完全工业化。
不久前记者赴经济总量在浙江县市区排名靠前的慈溪市采访,市委书记徐华江这样表示:慈溪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下一步还要坚持不懈强工业、兴实体。他强调:“慈溪固然民间资本充裕,但体量普遍较小,‘十二五’全市要完成投资2500亿元,不是不差钱,而是很差钱。”
浙江省物产集团党委书记沈坚曾担任杭州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他表示:“实体经济的核心还是工业经济,现在社会上对发展工业经济有点偏见,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浙江省经济发展。”
而在2012年12月底的浙江省经信科技与高新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毛光烈严厉驳斥了降低工业比例的“去工业化”论:“这极不现实,也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还在总结经验教训重提振兴工业,而有人却在提‘去工业化’,这是开玩笑!”
“做大工业总量要建立在拓展市场的基础上。政府有远大目标没有错,但企业更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海宁皮城(002344)董事长任有法对笔者说道。
任有法表示,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是浙江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两大法宝”,所谓转型升级不能简单理解为放弃浙商擅长的传统优势产业、一味追求新兴产业,而是要通过商业创新、技术创新来实现升级。其中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互动正是一种典型的“浙式商业创新”――
据介绍,近年来海宁中国皮革城在全国各地推行连锁扩张,迄今已在四川成都、辽宁佟二堡、河南新乡、江苏沭阳等地建成四个海宁皮革城。这些省外的海宁皮革城除了吸纳国内外皮革品牌入驻,相当一部分商铺成为浙企的销售窗口。据估算,2012年这种“抱团外拓”方式带动海宁皮衣、裘皮行业增加销售额50亿元以上。而随着北京、哈尔滨、武汉等连锁市场的兴建,“省外海宁皮革城”的销售规模有望超过海宁中国皮革城本部市场。
2013年初,温州市服装商会外贸服装分会也传出消息,该会100多家成员企业将抱团开拓新市场,具体举措除了组织企业联合到国外参展,还将与巴西温州商会合作在圣保罗设立“温州服装公共贸易展示平台”。此前,浙江菲斯特成衣有限公司、温州市威尔豪派服饰有限公司等5家服装企业已经联合在美国洛杉矶设立了“温州服装境外(美国)贸易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