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螺旋CT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螺旋CT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讨论小儿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螺旋ct特点,提高该病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8例,研究其在增强螺旋CT下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肿瘤位于肝右叶12例,肝左叶1例,跨越肝左右叶生长5例。其中15例表现为肝内单个实性包块,3例为多发性结节。11例包块呈向肝外膨胀性生长,包块大多包膜清晰。CT平扫时包块密度略低于肝脏密度,增强后包块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肝脏,其内部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对肝母细胞瘤的定位准确,定性诊断率高,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诊疗信息。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螺旋CT;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61-01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为小儿最常见的肝胚胎性恶性肿瘤[1] 。本人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8例,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以及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讨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23天-12岁。其中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9例,8例表现为腹泻,黄疸,1例表现为贫血就诊。体检时可于右膈下触及包块,2例伴有性早熟,1例伴有高血钙。其中甲胎蛋白(AFP)实验阳性者16例。全部病人均用菲利普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年龄较小患儿用10%水合氯醛予以镇静后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底至肝脏下缘,层厚5-10mm,间隔5-10mm。造影剂剂量为2ml/kg体重,以1.5ml/s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最多见于肝右叶,其次为左右叶,肝左叶最少见[2]。其中15例表现为肝内单个实性包块,3例为多发性结节。11例包块呈向肝外膨胀性生长。10例行肿瘤切除术,5例行肝叶切除术,3例因肿瘤范围较大,行肝扩大切除术。本病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晚期则有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和腹水等症状。此外尚有伴发性早熟及高血钙,甲胎蛋白实验阳性。CT表现为肝脏单发巨块为主,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有时可见包膜,巨型或肝下缘肿瘤常突入腹腔。肿瘤密度不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30-50HU),内有弧形低密度影,分隔肿瘤形成大结节。此外尚可见小点线状、圆点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为肿瘤出血坏死区。部分病例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钙化灶,肝内血管可受压移位。螺旋CT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如正常肝实质,使其边界更加清晰。血管丰富的肿瘤,早期可见粗细不等的供血血管丛肿瘤周围深入内部,围绕结节状肿块有时形成网格状结构,而出血坏死区无强化,下腔静脉多受压移位。结节型及弥散型均少见,本组3例为多发结节型,病变占据两个肝叶,肝脏体积增大,增强后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亦不如正常肝实质。

3 讨论

肝母细胞瘤时主要发生于小儿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小儿原发肝恶性肿瘤的首位(51%-56%)[3]。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其早期诊断、判断肿物范围及提供手术方案等十分重要。本病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晚期则有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和腹水等症状。此外尚有伴发性早熟及高血钙,甲胎蛋白实验阳性。CT表现为肝脏单发巨块为主,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有时可见包膜,巨型或肝下缘肿瘤常突入腹腔。肿瘤密度不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内常伴有出血坏死。出血坏死区无强化,下腔静脉多受压移位。结节型及弥散型均少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本病的发病部位、肿瘤范围以及出血坏死、钙化程度,结合其增强后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实验室表现,多方面相结合,能准确的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提供很好的影像学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曾津津 ,彭芸,程华.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34-638.

[2] 彭云,许赛英 ,祝秀丹.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689-692.

[3] Amendola MA,Blane CE,Amendola BE,et al.CT findings in hepatoblastoma.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4,8:110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