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艺术设计本质是创造,对于任何一位设计者来讲,任何一种先进的设备都只是辅助手段,重要的和基本的还是设计者应具有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能力素质,文章分析了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并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五点一线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65-02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目前国内大学艺术与设计教育,提倡人才培养目标,以发展根据社会的需求,但执行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很普遍。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真实状况,许多机构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艺术设计是一个热门专业。许多本科及高职类院校为了广揽生源,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不对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严格把关, 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匆匆上马,其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专业趋同,设置的专业更是随意性很大。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严重脱节,无法跟上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传统艺术和设计教育过分强调面向主题的,不仅是太多科目,缺乏整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把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在每门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无法消化,最终影响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设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实践能力是对设计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形式自由松散,实践效果差。

二、艺术设计的素质需求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化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化素质必须具备的艺术素质,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艺术感知,理解能力,沟通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手绘能力强。思维素质,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开放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设计师。知识质量的设计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也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

(二)艺术设计的技能素质需求。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包括手绘技巧,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技能,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设计模型制作技巧,以及其他专业设备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和训练这些技能是基本实现,但它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能力。如果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技巧,将减少到机器的设计,缺乏创意的设计。

(三)艺术设计需求的能力和素质。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包括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有五年以上的能力的,以保证设计人员快速通过手绘,手工制作自己的设计创意表达能力,展现给观众;建模能力,以确保生动,准确的设计造型,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艺术和设计能力,这是保证艺术创作,艺术在创新,创新的艺术从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的能力和技能的设计师成功地完成设计任务,以及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艺术传达的保证。

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提倡“五点一线”模式,实施了“画室+设计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设计工作室(或学科性公司) +实习基地”的“ 五点一线” 教学模式。

第一学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画室、设计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学习理论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从第二学年开始, 安排每学期两周实训课, 学生的专业技术课和实训课由专业教师和设计工作室、学科性公司的导师和技师共同负责。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和课余时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期分批在设计工作室和学科性公司进行设计实践, 与教师一起完成所承接的业务。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

经过半年企业真实环境的毕业实习, 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 对接, 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创作设计和工艺技能相结合, 强调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 五点一线” 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生除了在画室、教室学习设计基本课程外, 还有机会在设计工作室和学科性公司进行大量的设计实践, 并得到专业教师( 设计师)、 工作室导师、 技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在设计工作室里可以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成品, 更充分、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能有效地培养、 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意识, 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芬.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艺术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