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首都经济圈与首都的产业竞合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首都经济圈与首都的产业竞合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看,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端形态,美国的大西洋沿海城市带以及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都已经成为了本地经济的代表,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环首都经济圈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圈域之一,理清北京与区域的竞合关系,针对不同的经济关系实施不同的策略,是推动首都经济圈协调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首都经济圈的现状与特征

所谓城市经济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突破行政区划,同区域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随着城市圈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各种要素聚集的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圈将不断向较为成熟的都市圈形态转变,并最终向大城市带的方向发展。城市圈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即:①中心城市具有核心地位和枢纽作用;②中心城市与交通便捷、紧密关联并不断强化;③圈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从首都经济圈的构成看,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由一个国家级城市向世界级城市转变,其突出特点在于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高端人才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快、所占比重高。以北京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等7个城市,围绕北京构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

从首都经济圈的发展看,如表1所示,2009年北京人均GDP为70,452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5%,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除唐山人均GDP达到了51,055元外,其他城市均与北京呈现出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联并不平衡,如与唐山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产业结构也更加互补,与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城市关联程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首都经济圈内部存在较大的经济“势差”,北京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周边城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阶段

首都经济圈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中心城市与的互动关系分为四个阶段即:①极化阶段,“”资源要素大量流入中心城市;②极化与扩散并重阶段,低端的制造业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外转移;③扩散阶段,各类要素开始回流到区,并推动区形成较小的中心;④网络化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经济圈的后工业化阶段,资源要素在整个区域内全方位流动,多核心区形成。首都经济圈的互动可依据这一规律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处于加速极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围绕“能级”的提升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素高度聚集,依托不断完善和升级的交通网络、商务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二是高端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附加值更高和创新性更强的领域和环节取得了较快发展。而环首都7市与北京的差距则在这期间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如表2所示,北京与城市的经济势差不断加大,甚至环首都区域依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贫困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首都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2006年至今,首都与城市的互动由聚集为主向扩散为主转变。随着北京聚集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成本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如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房地产价格暴涨等,已经开始影响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在这一情况下,辐射强度增大,北京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低端制造业逐步呈现出明显的外迁趋势。但是,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吸纳效应依旧强劲,环首都城市内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部门和环节依旧不断向北京聚集,因而构成了首都对区内其他城市要素吸纳与扩散并重的互动格局。这一阶段首都经济圈更多的是开始进行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合作,化工、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领域的合作逐步增多,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环首都圈与首都竞合关系分析

就环首都圈与首都的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环首都圈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关系、环首都圈与北京市企业(单位)的竞合关系。

1.环首都圈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关系。北京是中央直属单位和企业大量聚集的中心区域,各类国家重要的部门包括金融、电信和国内一流的大院大所都云集北京。这些中央机构和资源长期以来与河北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都与环首都圈存在多方面的合作,同时一些院所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都设立了驻冀分支机构。可以说,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是首都经济圈合作的主体之一。

2.环首都圈与北京市的产业竞合关系。北京市与河北环首都7市的竞合关系,是目前首都经济圈不断加强合作、拓宽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北京与地区产业链双向延伸的关联程度正逐步加深。既有北京企业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迁至城市,也有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落户在北京。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环首都圈与北京中心区关系,以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协作为主。北京城区中心主要以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和中介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具备很强的整合创新能力。因而在这一层面,北京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与环首都圈的制造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多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互补性合作关系。

第二层面是环首都圈与北京市郊县的关系,以水平分工的竞争型关系为主。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自北京城市中心的经济高点至低谷点呈现出80公里的半径,而0~80公里则主要属于北京市的行政范围,这说明行政界限对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这一情况加剧了北京自身县市与环首都圈的竞争局面。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北京市郊县的发展成本不断提高,给环首都圈域与首都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市化工企业、钢铁企业以及新型材料企业向环首都圈的迁移也说明了这一趋势。

整体来看,北京与环首都圈的竞合关系是随着城市经济圈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演变的。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对“高能级”环节的追逐,影响和决定了竞合关系的走向,即:高能级的核心环节,如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研发部门等将向北京聚集,而能量级较低的环节将会流出北京向迁移。另一方面,环首都圈域的制造业水平,是推动竞合关系转变的主动力。只有首都圈在制造业领域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分工才能进一步深化,才有能力通过良性竞争推动北京的低端产业的外迁。可以说,首都经济圈在制造业领域的提升,是推动竞合关系转变的关键因素。

四、推动首都经济圈合作的建议

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四方面。

1.把握都市圈发展阶段,顺势而动。首都经济圈已经进入吸纳与扩散并重的经济发展阶段,北京“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创新驱动的新格局,这就决定其吸纳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和总部经济等领域,而扩散的重点则集中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制造业领域。因而,在与北京的互动中,一方面要把握首都对基本要素的需求,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等,加快食品产业链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对接与延伸,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北京的技术辐射,着重完善环首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在巩固和强化自身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强对北京知识成果、技术成果的吸纳与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根据竞合关系把握合作重点。在与北京的互动中,合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竞争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在制造业领域,充分利用商务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与北京进行平等竞争,加快优势制造业的发展与集聚,不断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打造环首都制造高地。在服务业领域,要积极采取共赢式的合作模式,积极与北京在商贸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推动首都经济圈产业链的双向延伸以及竞合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3.发挥优势,明确定位。依据环首都圈域自身禀赋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区域加快发展。北京的北部区域包括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主要可定位于发展资源保护基地、休闲旅游区、绿色食品生产和劳务输出基地等。北京南部区域包括保定、沧州等城市,具有较好的传统工业基础,主要可定位于发展制造业基地、科研和产业转移扩散基地和城郊型经济等。北京东部区域包括廊坊、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则主要可定位于能源原材料基地、重化工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4.做好基础平台与环境建设。在下一时期的发展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领域依旧是首都经济圈合作的重点。环首都7市与北京在交通、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合作潜力,政府部门也在这一方面有更加强烈的合作意愿。同时,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首都经济圈各方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行业服务等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合作前景。

作者:崔巍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颜廷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