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知语法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知语法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认知语言学在过去20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文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理论,认知语法的重要主张,并以英语诗歌为例,探析了认知语法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应用。由于认知语言学本身内容比较庞杂,还处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状态,认知文体学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和成熟,本文仅是对认知语法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法;语义;文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12—02

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自80年代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在于阐释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而是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Fillmore、Lakoff、Langacker、Talmy、Haiman等,他们各自的观点虽然不尽一致,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异。他们都认为语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语法和语义密切相关,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法受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等等。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狭义的文体学也可称为语言学与文学的界面研究,即运用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解决文学中的问题。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语篇进行描述和解释。因此也可把认知文体学理解为使用认知语言学所提供的工具来研究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方式。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如角色—背景理论、概念隐喻和象似性等为文体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尤其在理解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过程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学研究最近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去重新阐释文学作品。2001年和2003年鲁特勒兹出版社(Routledge)相继出版了《认知诗学导论》(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和《认知诗学实践》(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极大地促进了认知文体学的发展。两者互为姊妹篇,前者侧重理论介绍,后者侧重实践应用,可谓相得益彰(刘立华、刘世生2006)。2002年Semino和Culpeper的《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一书汇集了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今后文体学的发展方向。这说明认知文体学正逐步成为文体学研究的一个趋势。

角色—背景理论是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的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角色”(figure)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ground)是为突出角色而衬托的部分。角色和背景是无法同时被感知的,这就是所谓的角色背景分离的观点。语言中的角色和背景与视觉中的角色和背景是有区别的。视觉场中的角色和背景往往是具体的实体,而语言中的角色和背景既可以是空间或方位的运动事件中两个彼此相关的实体,也可以是时间、因果关系或其他情况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与之相对应的,在认知语言学中,Langacker使用的是“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这对术语。如果某个客体处在相对于另一个客体的位置,或向后者移动,那么前者就叫“射体”,后者称为“界标”,而移动的路线称为“路径”(path)(陈治安、文旭2001)。例如:

The vase floated out of the cave.

这个句子表达的是一个运动事件:瓶子漂出山洞。这里the vase就是角色,也就是射体,the cave是背景或界标,而out of是射体相对于界标的运动路径。对于位置关系的这种表达方式整体上被称为意象图示(image schema)。我们都有区分角色—背景的能力,所以才能够观察到这个立体的世界,而人们区分角色时,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其所具备的特征和特有的风格。文体学分析的就是不同的文体特征,这些特征就是角色,能够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突出的部分往往具有角色的特征,它是基于人的认知过程而提出来的。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等人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理论,最初被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认知语法最大的贡献是将人的认知系统和语法系统联系在一起,它一个最基本的主张是,语义和句法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即任何两个内容相同但是结构不同的句法格式必然有不同的语义蕴含,同样,不同的语义结构也对应于不同的语法结构,任何的语法标记都有自己的语义值(石毓智2004)。也就是说语法的不同揭示着人的不同认知方式。例如:

(1)The bag is under the chair.

(2)The chair is above the bag.

这两个句子虽然表达的是同一情景,但是观察角度和突显点都不同,因此意义也不相同,表明了不同的认知方式。(1)句表现的人的认知意象图示是把bag作为角色,把chair作为背景。在语言层面上,是bag处于主语的位置,容易引起注意,Langacker称之为射体,而chair处于后面不太明显的位置,称之为界标。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上射体和界标的关系与认知意象中的角色和背景的关系是一致的。(2)句反过来把chair置于射体的位置,把bag置于界标的位置,突显的是chair,也体现了认知和语言两个层面的一致性。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是很主观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个情境,同样也可以在语言中将其描述出来:

Ben broke the glass with a stone.

The glass got broken by Ben with a stone.

It was with a stone that Ben broke the glass.

It was a stone from Ben that broke the glass.

It was the glass that got broken with a stone from Ben. 

上面这些句子体现了人们观察事物的主观性。通过对语言的选择和语法的变化,我们可以决定让Ben,stone还是glass作为中心。从认知意义上,人们往往会把比较主动的施事(agent)作为角色,而把被动的受事(patient)作为背景。体现角色的射体往往处于主语的位置,因此主动句是比较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的典型句子,而那些把受事作为主语的句子是非典型的,如被动句等,这样的句子往往更能引起认知上的注意。

除了名词以外,动词也可以体现勾画(profile)关系,如rob和steal都是体现盗窃者、物品和受害者之间关系的词。但rob突显的是盗窃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而steal突出的则是盗窃者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动词的选择也可以表明事件中突显的角色(刘世生,朱瑞青2006)。

三、认知语法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

认知语法在很多方面可用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英语中的这样一首短诗:

Isnt it rather the garden

That quietly crosses

The cat?

这里不正是把我们平时所习以为常的射体和界标互相对换而形成的兴意盎然的一首小诗吗?假如我们把这一关系按照正常的情况表现出来,立刻就诗意索然了,The cat quietly crosses the garden不过是一句很普通的叙述。正是因为角度换了,garden变成了这句话的主语,也就是成了射体,而原来的施动者cat则由射体变成界标,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引人深思。

又如著名的战争诗人欧文的下面这首诗的开头:

My soul looked down from a vague height with Death,

As unremembering how I rose or why, 

And saw a sad land, weak with sweats of dearth,

Gray, catered like the moon with hollow woe,

And fitted with great pocks and scabs of plaques.

Across its beard, that horror of harsh wire,

There moved thin caterpillars, slowly uncoiled.

It seemed they pushed themselves to be as plugs

Of ditches, where they writhed and shriveled, killed.

——Wilfred Owen The Show

The Show这里指的不是表演或演出,而是战争。第一段只有一句话,My soul是主语,saw是动词,所以这里语法上的主语、施动者、角色和射体是一致的,并且处于开头的位置,这让主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整首诗都是在说我和死亡一起从上空高度看到的景象,所以这种句法处理与其在诗中的作用也是一致的。第二段有两句话,第一句的主语是there,而真实主语是caterpillars。这里的角色和射体本来应该是caterpillars,却把它放在了一个受动者的位置,显得非常微小,没有任何的主动性。不仅如此,这句话把地点状语放在了最开头,体现了恶劣的环境下caterpillars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而caterpillars这里指代的是打仗的士兵,反映出他们的生命就像毛虫一样不值钱。所以,这里不仅从语义上,从句法上也可以看出caterpillars的不重要。第二句话中they(caterpillars)似乎成了主语,但是又被it seemed给冲淡了。诗的角度是从高空俯瞰下方,看到的顺序也应该是从山地到人,人从模糊到清晰。

如果把这首诗的第二段改写成:

Thin caterpillars moved slowly uncoiled there

Across its beard, that horror of harsh wire.

They pushed themselves to be as plugs

Of ditches,where they writhed and shriveled,killed.

这样,caterpillars就成为句子的射体、主语和施事者,似乎更能符合人们认知的习惯,但是原诗中对其那种微不足道的表现就大大削弱了。

以上是笔者简要介绍了认知语法的重要主张和其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应用。认知语言学最近发展十分迅速,一些理论如方位指示语、图样和意象图示理论已被文体学家所运用并对文体分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Burke(2005)指出,将认知的层面引入文体分析的工具箱,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高传统文体分析整体的质量、深度和价值。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备,认知文体学的研究也必将为我们研究文学和语言的关系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Burke,M.How cognition can augment stylistic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05,9(2).

[2]陈治安,文旭.认知语言学入门: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4]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