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8例外科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26―0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度而引发机体兴奋性增高及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目前甲亢分为原发性甲亢(Graves病)、继发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等。原发性甲亢最常见,指在甲状腺肿大的同时发现功能亢进症状,病人年龄在20一40岁之问,腺体肿大为弥漫性,两侧对称,常伴有眼球突出,故又称突然性甲状腺肿。我院从2001年5月一2006年5月共行手术治疗原发性甲亢58例,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姿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18例,女40例,年龄20~44岁,平均29.5岁。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与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心悸气促、脉快有力、脉压增大、多汗、情绪激动,失眠、两手颤动、食欲亢进反而消瘦、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部分伴有突跟及胫前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FT3大于3.38nmol/L、FT4大干173.8nmo l/L、TSH小于0.1lnmol/L。超声或CT、病理、放射免疫及核扫描等检查提示甲亢。全组均采用复方碘液作术前准备常规用药,方法是:从6滴开始,每日3次,每日递增l滴,至16滴维持,准备2-3周。42例心率快的患者加用心得安片20―40mg,3次/天,16例高血压或脉压差较大的患者加用开博通片12.5mg,3次/天,适当给予镇静剂。术前准备评价的指标是:患者情绪稳定、睡眠良好,心率控制在90执,分以下,甲状腺体缩小变硬,基础代谢率测定连续3d在±20%以内,此时手术较安全。
1.2 手术方法 43例采取颈丛麻醉+局部麻醉,10例因气管受压严重、5例因精神高度紧张采取全麻插管,全部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头部后仰卧位,颈部领式横切口。逐层切开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筋膜,切断颈前肌群,沿腺体外侧缘向上,分离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游离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中静脉,尽量保留后被膜,用牵引线牵引甲状腺下极,紧靠腺体分离并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游离甲状腺体,尽量不暴露喉返神经,分离锥体叶,切开甲状腺峡部,用橡皮筋圈住腺体收紧,暂时控制腺体出血,在橡皮筋上切除腺体,单侧腺体留下拇指末节大小.约5~10g,缝合止血,松开橡皮筋,彻底止血,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后留置引流片,缝合颈前肌层及皮肤切口。
2 结果
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低钙血症1例,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度引发机体兴奋增高及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治疗甲亢的方法有三种〔1〕:①抗甲状腺药物治疗;②放射性碘治疗;③手术治疗。尽管手术疗效好,但存在诸多并发症的问题,如何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最少的并发症和最低的复发率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1〕。我们认为,Graves病青少年伴有其他严重疾患以外,凡甲状腺肿大IIo以上,症状明显者,服用抗甲亢药物治疗不理想或复发者,可疑合并甲癌或出现气管、神经受压者均可采取手术治疗。目前,甲状腺次全切手术仍是治疗甲亢的一种常用而有效 的方法,它能使90%~95%的病人获得痊愈,使手术死亡率低于l%。手术治疗的主要特点是有一定的并发症。为了减少并发症,我们认为除了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及充分而完善的术前准备外,尤其应注意手术操作应轻柔细致,必须做到严格止血、保护甲状旁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应该做到:①术中各层、组织解剖清楚,不可慌忙钳夹组织,熟知甲状腺周围血管神经位置及解剖,防止误伤;②分离甲状腺下极时应紧靠腺体组织,不强调暴露喉返神经,可减少损伤机会;③分离甲状腺上极.将甲状腺上动、静脉前后支分别先结扎,后钳夹切断,可防止喉上神经损伤;④分离甲状腺外侧面,强调多保留后被膜,可减少甲状旁腺损伤或缺血引起低钙血症的可能;⑤甲状腺次全切除之前,在预定切除的腺体上,先用一条橡皮筋圈住,扎紧腺体,这样既可以控制切除腺体过程中出血,又要准确保留余下腺体的质量及大小。
甲状腺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甲状腺危象、低钙血症等,因此术后的治疗观察十分重要。除常规服用碘剂以外,应用皮质激素也有重要意义。如有出血,应即时处理,预防压迫气管,本组有1例术后6h出现甲亢危象,经抢救康复出院。如发生低钙血症伴抽搐的患者应及时补钙,本组有l例出现手足麻木,考虑为术中应用橡皮筋止血,引起甲状旁腺暂时性缺血所致,经补钙,3d后症状消失。总之,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常用而有效的疗法。
参考文献:
[1] 李平三种不同方法治疗Gmves病的疗效和预后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6):366~368
[2] 李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手术适应证及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49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