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遗骨化灰洒向瘦西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遗骨化灰洒向瘦西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13日,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在周啸虹故去的这个“七七”的日子,大陆文学界人士相聚北京的台湾会馆,追思缅怀有“大爱”的作家。

周啸虹原籍江苏扬州,1932年生于盐城,1949年赴台,2012年2月24日在台南寓所安详辞世,享年80岁。笔名萧鸿、关山遥。

从客居地到高雄往大陆架起两岸作家交流的一座金桥

上世纪50年代,周啸虹先生的散文、短篇小说多刊发于报纸副刊与杂志。后曾停笔多年,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作为报人于70年代中退休。后重拾笔墨,从事文学创作及国粹京剧剧本创作,成果颇丰。周啸虹先生1999年出任高雄文艺家协会理事长后,“周啸虹”3个字开始被大陆一些作家铭记在心了。当时虽说环境复杂,条件困难,但他热心于两岸文学交流,先后邀请大陆文学界组团访台和筹组台湾作家团参访大陆多达10次。

周啸虹的作品以写实风格见称,凭着朴实无华的文字叙说人间百态,凡所见所闻,皆能精准下笔为文,读来亲切平和,发人深思,体现出丰富的经验、苦难的历练、细密的思维和高度的技巧。

经过精选荟萃的散文卷《迢递归乡路》和短篇小说卷《逝水》,辑成《周啸虹作品集》,2002年由北京昆仑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在京举办“《周啸虹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两岸作家50余人参会,共襄盛举。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在座谈会上说:“周啸虹作品在大陆出版是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不仅是台湾严肃文学的回归,也反映着一代人人心的回归;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不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应该像周啸虹先生这样既爱祖国大陆、也要爱中国宝岛台湾,因为海峡两岸同胞是永远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在会上说“周啸虹先生是一位‘煮字疗饥’的作家,其作品密集刊登于台湾的报纸副刊、文艺杂志,并结集出版,曾多次获得各项重要的文学创作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去台同胞对故乡家园的怀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他和他那一代作家,见证了那一场时代、社会、生活、家庭的剧变,见证了剧变中骨肉同胞的生离死别,以及他们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和血浓于水游子乡情。统一的中国不会忘记周啸虹那一代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里一定有周啸虹那一代赴台作家的位置。”

与会文友纷纷发言缅怀

追思会上,与会文友纷纷发言缅怀与周啸虹先生多年交往的深情厚谊,追思周啸虹先生的优秀人品和文品,赞扬他作品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惋惜周啸虹先生不幸辞世给台湾文学事业和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事业带来的损失。说到动情处,有些文友不禁泪流满面。

叶广芩是在第六次作代会上结识了作为嘉宾与会的周啸虹,谈得十分投缘。周啸虹对叶广芩说,你应该来台湾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叶广芩真的随大陆作家代表团赴台,以后还自己去过台湾,有机会就和周啸虹相见,结交成很好的文学朋友,他们谈文学,也谈人生。两人都认为,经过轰轰烈烈的历程,回望自己的人生,发现最终还要归于平静。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干扰,最终走向简单,走向坦诚。叶广芩记得自己曾一时兴起唱了一段京戏,周啸虹说唱得真好,可惜没带录音机。叶广芩邀请他到西安来,说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周啸虹说一定去。如今,叶广芩感慨万千,因为这话说过又是好几年了,总以为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但现在已经等不来这位朋友了。

黎湘萍没有见过周啸虹,但通过读他的作品,仿佛也能感到周啸虹正笑眯眯地和自己讲述人生的道理。黎湘萍认为,周啸虹写的是小人物的大悲欢,又是大历史的小注脚,他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文学的见证。一个人离去后,可以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对于一个作家,还可以把自己长久地留在作品中,让读到这些作品的人超越时空来分享其生命的经验和智慧。

吴泰昌、赵遐秋、曾庆瑞、石一宁、沈庆利谈到了与周啸虹的交往,无不称赞其慈祥和善、温文尔雅,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风范。他们说,周啸虹的作品表现了大时代里作为大陆去台者内心的波澜,反映了深刻的历史变迁以及其中丰富而细腻的人性。虽然没有构建长篇之作,但在那些短篇小说、散文和剧本中尽显才华,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极大热情。他为两岸的文学交流,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金坚范说,周啸虹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爱祖国,表现在他爱大陆,爱台湾,也爱自己的故乡。他还爱文学,爱朋友,爱家人。赵玫和任芙康带来的一张照片,正是此话的注脚。那是2003年春赵玫在台南亿载金城抓拍的。照片上,周啸虹和夫人陈春华手牵着手走着,他们面前,阳光铺满了天空和大地……周夫人陈春华从台南向朋友致信感谢

追思会还放映了台湾方面精心制作的记录周啸虹先生生平事迹的视频,曾庆瑞先生饱含深情地宣读了周啸虹先生夫人、台湾著名女作家陈春华送达北京追思会与会友人的致谢信。

周啸虹夫人陈春华从台南特向参加追思的大陆朋友致信表示感谢,由于她要参加同日在台湾举行的文友追思活动。不能前来大陆。

陈春华在信中告之朋友,“近日整理啸虹的遗稿,很意外的发现他竟然非常完整地记录了10次你来我往两岸交流活动的细节,也才发现在过程中他所曾遭遇的困难。我想,他留下这样的记录,应该是以留存历史的心态而为之。个人的力量其实非常微薄,啸虹也一直认为做得不够完善,但毕竟一粒种子撒向土里,就有发芽生根的无限可能。”

至于我对他这样奋不顾身的进行两岸交流,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我想引述浙江作家薛家柱先生大作《盈盈一水文作舟》提到我曾说的一段话:

‘犹记啸虹初接文艺协会时,我其实并不以为然。因为一直期待他能够在退休之后专注于写作,弥补多年来因为谋生而流失的创作时间。然而,三年多以来看到两岸朋友因交流而产生的良好互动,也无法再无动于衷了。对像我这样一个1949年出生在台湾的中生代,即使可以想象,却也难以深刻理解十六七岁就离乡背井如啸虹者他们的家国之思;而这些年目睹他为两岸文友搭桥之尽心与乐在其中,的确让我更进一步明白这种感情的深沉……’

没有错!时至今日,两岸文友都已普遍体会到所谓交流,除了民族的大爱情怀之外,更需要绝大的毅力与耐心,所谓滴水穿石,而还有什么能像文学这样具有穿透力,能让顽石瓦解!

“母亲与妻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祖国大陆正是他的母亲,宝岛台湾则是他的妻子。因为大时代的洪流身不由己漂流异乡的游子,人生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什么?2006年,他曾写下自挽联,当然是代替妻子写的,同时也立了遗嘱,当时我并不以为然,只当是文人戏笔:但今天却睹之惊心,因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遗骨化洒向瘦西湖。’”

“融合个人思想与社会脉动,以宏观视野和纯净心灵从事文学活动,尽在其我,不忮不求,期能借文化艺术之力,收潜移默化之功。”这是几年前周啸虹总结的自己的文学观。他一生正是秉承这样的思想。陈春华在信中说:“临别之前,他非常明白地表示‘不负此生’,我理解他的无憾绝不止于妻儿家人对他的敬爱,还有更多来自于朋友,特别是惺惺相惜的文坛知己。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这不就是最可贵的资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