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健脾益肾法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健脾益肾法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慢性肾衰继发轻度肾性贫血的患者60例,根据临床情况分别入组中医健脾益肾治疗组(n=32)和西医常规治疗组(n=28),在一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健脾益肾治疗组坚持健脾益肾法组方的中药内服,西医常规治疗组按照临床指南使用铁剂及促红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STP)、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两组患者血RBC及Hb、Hc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中医药;健脾益肾;慢性肾衰;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如未经治疗,肾性贫血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异常,包括组织氧供与氧耗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影响慢性肾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西医对肾性贫血的治疗手段主要为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造血原料如叶酸、铁剂等。部分患者由于EPO抵抗、反应性差或经济原因,限制了促红素的应用,因而影响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肾性贫血属于“虚劳”、“血虚”等范畴,既往经验总结[1]提示肾性贫血病位主要在肾、脾,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瘀互结,治疗上集中在益气健脾,填精益髓,兼祛湿活血,配合虫类药物地龙、僵蚕等搜剔经络瘀毒,适时添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龟板胶、阿胶、鹿角胶等,慎用大辛大热及火毒之品,如附子、肉桂等,注意配合食疗及运动。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对照试验,探讨慢性肾衰初期轻度贫血患者,对比单纯中医药干预与常规西医纠正贫血治疗对患者血红蛋白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们两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2]3-5期患者;

(2)90g/L

(3)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或铁蛋白小于100ng/ml。

1.1.2 排除标准:排除其它贫血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病变,出血性疾病及家族遗传病以及营养不良者;未能控制的肿瘤、肝脏病等。

1.2 研究分组:

健脾益肾治疗组:因口服铁剂不耐受或不愿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CKD3-5期轻度贫血患者;常规西医对照组:按照美国NKF-K/DOQI指南,坚持规范使用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CKD3-5期轻度贫血患者;

1.3 干预措施:

所有患者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指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治疗及必要的对症处理,使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均保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病情控制稳定后纳入观察。

健脾益肾治疗组:党参15g,黄芪15g,淫羊藿30g, 15g,淮山药15g,菟丝子10g,当归20g, 何首乌15g,大黄10g(后下)等,加水浓煎成100ml,每日1剂。

常规西医对照组:叶酸10mg,每日1次;维生素B12 25mg,每日3次;力蜚能(多糖铁复合物)150mg,每日2次。铁剂皮下注射70U/kg rHuEPO(益比奥,由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S19980072),每周2次。

1.4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情(症状及体征等的变化,定期填写临床观察表),并分别于治疗后的0、4、8、12周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Hb、RBC、Hct以及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STP)、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纳入我们两院慢性肾脏病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3 ~71岁,平均(48.86±13.46)岁。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33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损害(12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1例)。慢性肾衰病程1~10年,平均(5.7±3.9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慢性肾衰病程、治疗前相关检查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贫血指标变化情况

第4、8周,两组患者血RBC及Hb、Hc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基本保持稳定。第12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RBC及Hb、Hc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与基线(0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3 其它指标变化情况

第4、8、12周,两组患者SCr、BUN、STP、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保持基本稳定,与基线(0周)相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过程中未见药物过敏反应以及及心、肺、肝功能损害等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本项观察性研究初步提示辨证使用中药治疗轻度肾性贫血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结果未提示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明显优越的治疗效果。从病理生理机制来说,导致肾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①肾实质减少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素相对不足;②尿毒症状态和内环境紊乱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寿命缩短;③尿毒素蓄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是以整体辨证的思维,根据其虚实夹杂的关键病机,以健脾益肾为大法,兼以清热化湿、通腑泄浊、活血化瘀等祛邪之法,可能通过改善慢性肾衰患者内环境情况,从而为机体红细胞生成、贫血改善提供条件。以中医理论分析,祖国医学对血的生成,早在《内经》中有阐述:“中焦受气,变化而亦是谓血。”《张氏选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可见血的来源,一是靠脾胃后天之本,吸收水谷精微,化为营气,注于血脉,化以而为血,另一是靠肾精转化而成,因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互相转化,互相滋生,肾精充沛,可化生精血。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肾衰患者,通过促进脾之健运、肾之封藏,从而借助先后天之本化血生精,因而临床获效。

参考文献

[1]苏国彬,刘旭生. 当代名医对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经验整理. 中医杂志增刊, 2011.

[2]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Am J Kidney Dis, 2002,39(2 Suppl 1):S1-S266.

表1 两组患者贫血指标变化情况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