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选准扩大消费的着力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选准扩大消费的着力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当前湘潭消费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目前消费需求的现状

1.收支涨幅背离,消费率走低并下降。从全国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0.4%,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较上年实际增长7.9%,增幅却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可支配收入增幅与消费性支出增幅之间的差距,已经由2005年的0.7个百分点扩大至2.5个百分点。再看农村,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较上年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实际增长9.1%,增幅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同样是收入增幅上去了,消费涨势反倒弱化了。从2001年至2006年,我国消费率从61.4%一路下降至50.0%。从我市来看,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稍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7年比2001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且收入与消费支出增幅的差距已拉大到2.8个百分点。

2.消费倾向滑坡,非消费性支出增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全国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下降态势。到2006年底,降至73.96%,比2000年下降5.6个百分点。从我市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已从2001年的80.1下降至2007年的70.4。非消费性支出增加是导致消费倾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支出11882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非消费性支出3185元,比上年增长20.8%,增幅比消费性支出增幅高出11.3个百分点。非消费性支出增加主要是购房建房支出和交纳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增支因素造成的。

3.消费发展失衡,城乡消费差距明显。从消费总量来看,城市消费远远高于农村消费,且增长速度也快于农村消费。从消费结构来看,城市消费明显优于农村消费。分析这几年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说明:一是城市生存型消费降势快于农村。二是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趋旺。

(二)消费现状成因分析

1.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体现。从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低人均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高,从低人均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明显;高收入国家的消费率高且较为稳定。目前,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球第四位,但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按国际标准,仍然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

2.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从全国来看,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上升到13786元,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上升到4140元,年均增长5.9%;同期GDP年均增速为10.1%,比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分别快4.16和0.1个百分点。从我市来看,2002-2007年间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未考虑价格因素)12.3%,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9%,均慢于同期GDP增幅(13.1%)。

3.人口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城镇人口比重偏低造成。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镇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总量的提升。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3.9%,农村人口比重达到56.1%。由于农村消费市场长期低迷,农村人口比重过高影响消费扩大。从我市来看,虽然城镇人口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是农业人口大市,农村消费不足影响了全市消费总量的提升。

4.消费品市场结构供求矛盾影响。90年代以来,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供给不足,服务的规模、种类和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动中物质产品需求比重下降、服务产品需求比重上升以及消费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无效供给过剩,主要是纺织、家电等行业的相关供给未能与变化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导致了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

5.消费环境不完善。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中国城镇交通拥挤、停车设施建设滞后、居民住宅供电线路老化与供电容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更是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消费。二是消费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生产者和销售商在提供商品和劳务时,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的现象较为严重,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从而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三是消费政策环境不合理。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未能及时做出实质性调整,如高额的购车附加税、摩托车牌照税、车辆定期检测费、城市扩容费、住房中高额的土地费和各种税费等依然存在。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等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偏高。目前,在我国广大城乡居民中存在“三怕”现象,即年轻人怕买房、中年人怕子女上学、老年人怕生病。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迫使大部分人选择增加存款,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6.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有着节俭的传统美德,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很多人的消费意愿相当弱。因此,尽管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国家采取了多种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但居民储蓄倾向仍然很高,储蓄率仍节节攀升。200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一直高于14%。从我市来看,2001-2007年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保持12.5%以上的增长率,高于同期居民消费增长速度。

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一)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湘潭农业仍属典型的粮猪型,2007年粮食、生猪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1.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2007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1%。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粮食、生猪、湘莲、蔬菜、竹木五大产业,壮大一批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建设五大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无公害生产,促使更多农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面向长株潭城市群,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家乐”,在城区中郊地带形成一条休闲农业环带。同时,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现期收入。二是扩大就业,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快三产业发展,促使更多的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突出抓好大龄就业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工作。建立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扶助政策,设立创业扶助基金。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调节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三是调节收入分配,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一方面,要稳定现有中等收入队伍,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上保障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建立中小企业家和经营者激励机制,根据其经营业绩等考核指标,通过奖金、红利等方式给予应有的报酬,提高其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和教师、科研人员的收入,提高咨询、中介服务等高智力劳务收入,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发展转移农民,加快发展公共教育等手段,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拓展消费空间

一方面,加快生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现代物流、金融证券、信息中介三大产业发展。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万博港、铁牛埠、宁家湾、易家湾港、和顺石油等重点物流项目。另一方面,促进消费业发展。突出抓好商贸流通、房地产和旅游三大产业发展。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快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坚持保护性开发建设和互补性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以韶山、乌石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昭山风景名胜区、水府旅游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齐白石故居为代表、以湘潭历史文化遗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三)稳定居民收支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预期。二要增加改革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各级政府出台新的改革措施之前,应多方征求意见,体现民意,凝聚民智;在政策措施出台后,应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开公示,增加各项改革和政策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居民对未来各项支出的预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理性地在储蓄与消费中做出选择。三要激发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加大宣传力度,展示经济建设成就和发展蓝图,使广大居民了解发展方向,增强发展信心,从而增加即期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

(四)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

一是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大各级政府对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水、电、路、气、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环境,为城乡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产品质量、价格等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消费投诉纠纷的处理工作,维护消费者权益。三是适当调整消费政策。尤其是要调整与居民消费热点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启动住房、汽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的消费。同时,要注意新的政策、法规不能与原有的鼓励消费政策有抵触,以免造成新的消费障碍。四是稳妥发展居民消费信贷。中国消费信贷刚刚起步,要坚持稳妥推进的原则,支持商业银行规范和发展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范围,丰富信贷品种,发展租赁消费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调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