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不想活”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不想活”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生;死亡焦虑;生命教育;死亡教育

一、案例简介

寒假过后第一天上班,我发现心理咨询室门口的预约卡上有人留言,说近期他的身体一直出现状况,这让他非常担忧和纠结,他无法摆脱,不想活了,恳请心理教师帮帮他。

他的身体出现了什么状况?是什么严重的打击让他有了“不想活”的念头?这个学生的留言让我的心一阵紧缩,我赶紧在预约卡上写下了咨询时间。

在约定的时间,这个学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这是一个高二男生,个子不高,情绪低落。

从咨询中我了解到:这个男孩手心里曾经长了个黑痣,他经常恐惧会发生癌变,多次求医,医生都说没有大碍,可是他不信,每天都生活在恐慌中,无心学习。后来家长实在没办法就恳请医生给他切除了。本以为这样会好起来,可是后来有一次他的牙齿出了问题,去看牙医,医生无意中说了一句“你的牙应该矫正一下,要不影响咬合”,结果他又开始每天心神不宁起来,家长没办法,找牙医给他带了牙套,开始矫正牙齿。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他每天都会在自己身体上发现一个问题,然后担心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担心自己会死。他的生活不再安宁,上课不能安心听讲,作业也没有心情完成。

就这样,由于惧怕死亡所以每天胡思乱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他更无心学习,甚至厌倦活着。家长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带他走访了两个心理医生。其中一个心理医生确诊他是强迫症并对他说“强迫症不容易治好,有的需要一两年,有的可能伴随终生”,这些话更加重了他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听着男孩的叙述,我发现他的所谓身体“状况”,其实都是些小问题,根本不影响健康,他的健康状况非常好,只是他过度担心自己了。

二、辅导过程

在咨询中,来访者通常是带着问题或困难而来的,当他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心中常常是被无助与挫折的情绪塞满,似乎情况真是糟到谷底,这时咨询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带来访者走出低谷,让他能比较有方向地去澄清自己的问题,去思考改变的可能,寻找自己的着力点。

所以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呢?”他怔了一下,然后给我讲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个特殊经历。

男孩的家在海边渔村,在他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去码头收海货,他和奶奶、姐姐在家看家,夜里11点多,奶奶突发脑淤血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和,姐姐和他又无助又恐惧。这时突然停电了,屋里一片漆黑,这更加重了他的恐惧,姐姐叫来了邻居,但奶奶最终还是死了。为奶奶送葬的时候,他亲眼看到奶奶被放在棺材里,棺材用长长的钉子钉死了……这些记忆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从此他幼小的内心埋下了对死亡恐惧的种子。

由男孩的叙述我判断,他目前的心理问题和童年的这一经历有关,他经常过度关注自己身体“状况”的行为表现其实是死亡焦虑的改头换面,帮助他摆脱过度的死亡焦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没有绕弯子,而是直奔主题,直接和男孩探讨关于“死亡”的问题。

我问男孩具体害怕死亡什么?他说,他还年轻,还要上大学,他不想像奶奶一样死去,可见他一直生活在奶奶死亡的阴影中。

男孩的回答让我想起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亚隆所说的一段话,他说,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越不曾真正地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越不能充分地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男孩的问题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具体体现。

为了让男孩能逐渐从奶奶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我采用了抽离法。

我让男孩想象自己五岁时奶奶去世的情景,让他和五岁时的自己对话,理解当时自己的恐惧,理解当时因为年龄小对死亡的不理解,告诉五岁的自己现在他已经长大,已经十八岁了,更多地明白了死亡是怎么回事,他很怀念奶奶,他会珍爱自己的身体,珍爱生命,好好地活下去,希望奶奶在天堂祝福他。

作了这些处理之后,男孩说他内心轻松了很多。

一个人的思考方向会影响其思考内容,进而影响其对问题解决的决策及效能。所以,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有意识地引导男孩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觉察,引导他的思考方向。我对他说,没有人能改变死亡的命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惧怕的,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焦虑,但是如果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想着“死亡”,那就正如心理咨询大师亚隆所说的“好像用肉眼直视骄阳,那他实在是坚持不了多久”。死亡虽然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痛,但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正是因为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我们才更懂得珍爱生命,用热情拥抱生活,用有价值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做对生命有价值的事情,不让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虚度。也才更懂得活在当下,活出意义。

经过几次对“死亡”、对“生命”的探讨后,我明显感觉男孩对死亡的恐惧减轻了很多,“死亡”也不再是那么不可触碰。他不再过多关注自己身体的“状况”,整个人也开心快乐了许多。没有了内心的纠结,自然也就找不到“不想活”的踪影了。用男孩的话说,“他心里那块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大石头被搬走了”。

后来男孩平稳地进入了高三,高考中考取了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他会对死亡和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分析与思考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对自身阅历和教育工作的很多思考。

首先,从自身的角度,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例关于死亡焦虑的案例,在最初接触这个案例时,我的内心曾有一些被搅动,因为它触碰了我内心的一个情结。在十几年前,我自己曾因疾病和死亡并行了很长时间,死亡也是我无比惧怕和焦虑的,然而正是这样一段曾经让我如此痛苦的记忆,却成为了我如今非常感恩的人生经历。因为是死亡教会了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认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是死亡教会了我感激每天的花开花落,感激四季的轮回,感激爱我的人,让我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死亡教会了我用感恩的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教会我重视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让我有了健康的身体,远离了死亡,对生命有了大彻大悟的理解。正是有了这份人生的经历,我在和男孩探讨“死亡”和“生命”时才显得那么淡定、从容、有力量。这是这次咨询得以成功的原因。

由这个案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咨询师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咨询师人格的健康度、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咨询取得疗效的程度。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助人的过程,更是一个自助的过程。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如果要更好地帮助别人,那我们自己就必须不断成长!

教育心理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呼唤。作为心理教师,对来访者最大的尊重就是要拥有很好的咨询技术和人格境界,这样你才能用沐浴着人性光辉的心灵智慧去倾听、陪伴,去为他们创造、维护一个安全、轻松、愉快的空间,或站在他们身后,或牵着他们的双手,与他们走出迷茫,走出误区和黑洞。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加强学习,谋求自我的最大发展和提升,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其次,从教育工作的角度,这个案例使我深刻认识到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无独有偶,在我刚刚咨询完这个案例之后,一个高一女生以同样的问题走进了心理咨询室。这个女孩在假期看电视时,电视剧的女主人公身患绝症,非常痛苦,剧中的情景唤起了女孩的死亡焦虑,她每天担心自己会像女主人公一样身患绝症而死去,这种担心由影响她的心情,逐渐发展到影响她的睡眠,进而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亚隆在他的关于征服死亡恐惧的书《直视骄阳》中这样写道:从六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深埋在无意识深处。但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会大规模地爆发:青少年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死亡带来的影响常常隐匿难辨,却可能使一些人的生活彻底瘫痪。所以教育作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的事业,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也应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第一,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态度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比如,要让学生从生理上理解死亡的观念,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知道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从而引导青少年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引导学生从死亡这个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中,得到思考,从自己身边或者所见闻的死亡中获得成长,在失去中获得力量;引导学生明白人类的死和动物的死是不一样的,人类的死包含着许多生命伦理、社会责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含义,人生应该有优生、优活、优死三种境界,加深他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获得“死亡教育”。现在很多青少年常常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很多和死亡有关的东西,比如鬼片、暴力凶杀的网络游戏、稀奇古怪的死亡视频、玄幻小说等,这些“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它会曲解生命和死亡,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第三,重视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家长要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不要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或“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来对死亡作出解释,这是一种误导,会让孩子的内心迷茫,加重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

总之,学校教育重视引导青少年正视人生、坦然面对死亡现象及本质,教会学生在理解生与死的同时,珍爱生命,升华生命的价值,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唐山,0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