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的守候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的守候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中国新锐女导演徐静蕾执导,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我”――一个陌生女人对邻居作家先生持久而凄清的单恋。从女性心理角度和当时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看,对爱的“完美追求”和深怕作家先生对自己的误解两种观念贯穿了主人公“我”的一生。电影以一名女子一生单恋的经历为线索,刻画出了其爱的深沉与奉献。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单恋;勇气;完美追求

“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1]――题记

爱情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回答: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人之间相互的吸引,是彼此间通过互动所产生的美妙而使人眩晕的感觉。然而在中国新锐女导演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影片中,那种近似偏执的,无尽奉献而一无所求的单恋却具有超越一切爱情的史诗般的悲剧高度,单恋,成为一个女人生命的终极目标。

该电影改编自20世纪初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这位作家以擅长对女性心理的精细剖析而享誉文坛,好莱坞据此小说也曾拍过一部影片《巫山云》,如果看过原著,我们会发现,这个名字似乎更契合原著中那种凄清而悲郁的氛围。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维也纳,著名作家R先生在自己生日当天,接到一封奇怪的来信,是一个陌生女人的笔迹,没有签名,没有地址,信件以“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开头,R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完了信,大为触动,在死亡和不朽的爱情夹迫下百感交集,沉默,懊悔,醒悟。

故事被移植到中国,仍然拥有震颤人心的艺术价值。影片的风格沉静,凝郁,恬适,恰到好处地与原著精致缓慢的风格相契合。澄蓝和昏黄两种色调使影片被笼罩在一片极淡且忧伤的氛围中,缥缈低吟的配乐缓缓诵出故事情节,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独特而绵长的底蕴和美感。然而影片在台词和人物塑造方面却整体显得略微琐碎。原著中炽热奔放的感情被中国式的委婉隐忍所替代,长篇累赘的旁白削弱了主人公彼此间的交流和心理变化,在与观者感情的互动上明显弱于原著。不过徐静蕾也说:“茨威格的原小说充满了激情,而我的电影却很具体,偏重理性,所以两者其实相差很远。”

因此,影片将重心主要放在了对女主人公一生的刻画上。在影片中,原著中女主人公拥有的那种近似于决绝的爱情观因为国情的不同而被适当削弱。她爱上R时还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13岁少女,羞涩,敏感,自幼丧父,和母亲一起赤贫的生活经历使她变得自卑而又自负。她鄙视肮脏粗鄙的生活,向往高雅华贵的人生。因此当年轻英俊、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邻居年轻作家一出现,她涉世未深的心灵立刻燃烧起炽热的爱情火苗。

爱情改变了她的生活,单相思激发出巨大的动力,促使她热爱起阅读和学习,成绩提升为第一名,甚至一刻不停地练习起钢琴。她的服饰永远整洁干净,她深切地渴望着每一次与作家的擦肩而过。少女对年轻男子的痴迷使得她曾做过许多傻事:捡拾起作家丢掉的烟蒂贪婪吸食他的气息;在深夜里偷偷站在作家家门口亲吻被他抚摸过的门把手;以帮助老仆人收被子的借口溜进他的书房里沉醉……当时光的指针终于指向通往成人的16岁时,母亲却改嫁了,在那个即将随母亲离开的夜晚,她的胸腔被爱情的火焰燃烧得疼痛不堪。半夜坐在冰冷的石台阶上等着作家回家,在此之前,她已经把对作家的表白练习了无数次,并做好了献身的准备。然而刚刚萌发出的小小勇气,不消片刻,便被夜归的作家与他带回的女性的肆意的欢愉之声所击溃。这一刺激使她深深意识到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卑微怯弱的少女,甚至永远都没有可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于是她只好决绝地选择在每一个夜晚,在冰凉的月光下,守着那份卑微的爱情,守着那份怯弱的相思以及自我心灵深处的孤独。

当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遇到一个潇洒英俊的男人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她或许会迷恋他,依靠他,沉迷于他,然而这只是一个阶段的感觉,绝对不会是一生的追逐。然而女主人公在第一眼看到作家时,便知道了这个男人将会成为她一生的宿命,第一眼的相见成为一生单恋的开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炙热,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会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她在信中写道,这或许就是她爱上作家的原因,他们的阶层、背景、年龄等都没有交叉的可能,这也因此让她心生绝望,从而选择了一条最孤独、最绝望、最难堪的方式去爱他。

母亲改嫁之后,女主人公搬离了多年的故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作家的感情丝毫未曾减弱,甚至更增添了一份女性的气息,终于,她放弃了一切亲情、财富和年轻男人们的爱慕而回到故乡,只为寻找与作家的一份擦肩而过。这是一场将单恋演绎得歇斯底里的爱情,或者说,这是女主人公的自我催眠和慢性自杀,她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可能会和他在一起的机会,每天晚上,无论是纷飞的大雪,还是凛冽刺骨的寒风,她都站在作家家门口的那条胡同里,在爱的目的地苦苦守候。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一次小小的交通拥挤使他们很自然地相遇了,作家终于注意到了她――这个被幸福的颤抖包裹住的少女。然而这场相遇注定就是一场毫无结果的悲剧!她把自己数年来积攒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尽数用肉体接触的方式展现给了他,然而她就是无法开口向他倾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作家,然而他却只把她当做一场艳遇的陌生女人。他从来没有认出过她来,结局是残酷的,作家与她风流三夜后出门旅行,她苦苦等了好几个月他的电话,才终于意识到,他早已忘记了她。

事实上,这个男人一直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肆意伤害着她。如果她有追逐自我的勇气,去向他倾吐自己的内心,或许他会猛然回头发现在自己身边一直有这样一株静雅的白玫瑰默默绽放。然而她却不敢,不愿,不舍……她一直这样敏感而自卑地活着,张爱玲曾写过:“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在爱情中,先爱上的一方都会仿若尘埃一般,只是默默地守望着对方吧。她从来未曾奢望过被他所钟爱,因此甚至如果真的当他爱上她时,她或许会如小鹿般仓惶潜逃。

最后,在贫穷和饥饿中她生下了与作家的孩子,她丝毫没有想过告诉作家这一切,认为这会给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留下阴霾的影子。她独自一人,以惊人的毅力抚养起孩子,作家的薄情并未熄灭她心中的爱情之火,她仍然每年在作家生日那天给他送去一束白玫瑰,10年间从未中断。然而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为了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她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坠入风尘,过着娼妓一样的生活。然而她的心底仍然渴望与作家重圆旧梦,成为他独一无二的爱人,她始终矢志不渝地爱着作家。终于,10年后的一次晚宴,他们重逢了,作家却依然把她当做寻欢作乐的对象,对她纵情恣欲,却丝毫未曾认出她。可笑的是,在云雨过后他竟然塞给她几张钞票。当她因为震颤和难堪的屈辱夺门而出时,作家的老仆人竟然认出了她,认出她就是那十多年前住在对门的小女孩。就在那一瞬间,她才完全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完全全、真真切切地失去了所有。伴随着极大的痛苦,她在极度的绝望中离开了作家。

然而,即使生活再艰难,心灵再痛苦,她最终还是原谅了作家。她依然矢志不渝地爱着这个男人,并且对他没有丝毫抱怨和愤懑。她穷尽一生,将单恋贯穿生命始终。在自我构筑的黑暗世界中沉沦,反复。她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所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如此说:“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种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全身心地爱着作家,在吐出临死最后一丝气息时,她一生对作家惟一的请求,竟然是要他以后别忘了在自己生日时买一束花朵,因为她以后无法再像这十多年那样每年在他生日时送上一束白玫瑰花。

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勇气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勇气仿佛血液一般,静默地流淌在每个人体内。它甜腻无声,却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可以利用它去追逐爱情。然而,在女主人公这里,勇气又仿若最沉重的铁锤,她用尽一生,宁愿付出一切,都不愿亲口向作家吐露内心汹涌澎湃的爱意。只是不断地自我毁灭,自我牺牲。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得很符合中国女性的心理,女主人公在信里写道:“在这个世上,穷人总是遭践踏,受,总是牺牲品。”因为贫穷,因为自卑,从童年开始,她就养成了羞于展露自我的个性,只是在与现实反抗的过程中宁愿牺牲自己博取一丁点儿的欢愉,也不愿面对自我充满勇气的一面,来与现实反抗。

影片中女主人公一生的爱充满了单恋的悲韵。在信的开头,我们就一眼看出她悲剧般的一生:“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她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去追逐所爱,深陷进无法逃离的漩涡中,眼里只看到作家先生,却无法看到释放自我的那一面。从因爱而萌生希望到最后绝望弃世,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固守自己内心的坚持。她的爱情,那独角戏般的爱情,那自杀般决绝的爱情,那因好奇而引发的爱情……经过岁月的洗礼,充满了坚韧的美感。她那真爱一生却得不到回报的史诗般悲剧的生命历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波德莱尔在《美的定义》中曾经说过:“美是这样一种东西,带有热忱,也带有愁思。它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的揣摩猜想……作品中凝聚的美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才能体现出现实的审美价值。”[2]影片中所描绘出的单恋,体现了女主人公终生所无法摆脱的悲伤宿命,使观者无不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到无限悲剧美的意蕴。

托尔斯泰也说过:“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说出人的灵魂的秘密。”[3]在信件上那些绝望、阴暗的文字之后,是怎样幽暗、无声的内心,是何等汹涌的世界?那些所有能够说出口的话语,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那些没有机会、来不及、忘记或不敢说出口的话语。影片的最后,女人的爱情以及更多的秘密,随着她的死去而一同死去。至此,观众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单恋,需要执著,穷尽一生守候单恋,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付出!

[参考文献]

[1] [奥]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小说集[M].高中甫,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2] [法]波德莱尔.美的定义[A].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 陈英.小说之外的茨威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2-05-09.

[作者简介] 盛新华(1977― ),女,陕西咸阳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