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在“变”中生出奇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在“变”中生出奇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其多方面的灌输知识点,不如寓教于乐,寓庄于谐,转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诠释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积极愉快地探讨知识的奥妙。巧设导语、诗歌故事、熟语提问、编舞台剧、活学妙用等方式便是我为了更直观更具体讲解文言文所做的尝试。

关键词: 变 创新 尝试 激发 热情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奇效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以下便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上的一点简单尝试:

一、巧设导语 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

例如,我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 ,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我又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我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我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

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二、诗歌故事 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

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

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

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熟语提问 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

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四、编舞台剧 融洽和谐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课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表演编排的剧本)。

例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还剩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热情高涨地再现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情节。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台下学生目不转睛,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五、活学妙用 生动课堂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是一门神奇而又巧妙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琵琶行》的教学时,会遇到诸如“轻拢慢捻抹复挑”等难以解释的描绘性的语句,这类语句通过抽象的语言解说来使学生理解,往往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请一位美术特长生画一支琵琶于黑板上,再请一位音乐特长生上讲台讲解“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含义,有了黑板上的逼真图画,再加上特长生的讲解,学生再结合课本,两相比较,立马明白了白居易的艺术匠心,由衷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钦佩白居易描摹技巧的高超。图画讲解法,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生疏的知识,又让两位特长生学以致用,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让大家明白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可谓一举三得,不亦乐乎。

再例如,在讲解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一剪梅》前,教师或学生示范演唱,能体现出音乐语言比口头语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去欣赏理解词的意境。

当然,变换模式是为了生动课堂,加大课堂容量,说到底还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一旦单纯的为了生动而花样倍出,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兴趣全有,心得全无,这不是教改方向①,尝试也要把握好度。

说,“穷则思变”。当课堂教学因为授课陈旧单调而步入“穷”境时,教师理应“思变”。教师应当在教学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改变教学模式,激活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让其在“变”中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灵动、富于变化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曾琳. 用小故事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12(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