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殷墟建筑规划中体现出的风水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殷墟建筑规划中体现出的风水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殷墟作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距今已有 3300多年的历史。根据殷墟的范围、地理与遗址分布概况,分建都与水源、负阴抱阳、水抱边可寻地、阴阳学说的应用四方面来论述殷墟建筑规划中体现出风水观。

关键词:殷墟 建筑规划 风水观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11-02

殷商时期的建筑活动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确立了许多原则和典范,举世闻名的中国建筑的独特体系和伟大业绩就是在这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如一些遗址内至今还存有云母线的遗迹,还有殷商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根据这些可分析出当时建筑规划中体现出的风水观。

1 殷墟的范围与遗址分布概况

1.1 殷墟地理概况

殷墟位于黄河中游冲积平原洹水之滨,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西倚巍巍太行山,约50公里即为太行山的山麓地带;东接坦荡平原,并有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去;南跨清清淇水;北临滔滔漳河;洹河穿过殷墟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地势西高东低,处在中国地形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线上。土壤为黄色冲积土,土层极厚,内含较多的腐殖质,土壤松而多孔,适宜农耕和植物生长,有着富饶的物产资源。据考古发掘材料、甲骨刻辞及古籍记载,3000 多年前殷墟地区的气候是较温暖,多雨和湿润的,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癈左右,7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癈左右。殷王都位居中原,便于对全国行施统治,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2 殷墟的分布范围

殷王朝在殷墟建都255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殷代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扩展了王都的范围和建设规模。因而,他们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极其丰富多彩。就遗迹范围而言,分布相当广阔,在今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周围,沿洹河的南北两岸,东起郭家湾村,西至北辛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边由苗圃北地,北至西北岗、小营村、南北宽约4公里,其面积大约24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有20多个自然村,都分布有较密集的殷代居住遗址、墓葬群、墓地和手工作坊等,尤其是小屯宫殿区一带分布的遗址种类最多。

殷墟的布局在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一带为殷王朝的宫殿宗庙区。在洹水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是殷王朝的“王陵区”,与小屯宫殿区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庄、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大片土地,已发现大墓10余座,祭祀坑1400余个,这一发现对商代考古与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苗圃北地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孝民屯西地薛家庄也发现了铸铜遗址。在北辛庄一带和大司空村南地一带都发现了制骨作坊遗址。在小屯村以西,孝民屯以东地段,发现了殷代的平民居住遗址和墓地等遗迹。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和现在的地理情况来推测:

殷墟宫殿宗庙区倚洹水而建,恰分布在小屯村东北的洹水拐弯处,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它的范围包括,以小屯村东北地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为中心,其东北两面濒临洹水,这一带地势高,水源近,具有适于古代人居住的理想条件,而且可依洹水为天然屏障;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巨大的防御壕沟。此壕沟总长度约1750米,其中南北长1100 米,东西长度约650米,一般宽约10米。最宽在20米以上, 沟深约5米,由甲骨刻辞知,当时安阳的气候是多雨和湿润的,推测当时的洹河水位比现在高,宫殿区西南两面的“壕沟”与宫殿区东北的洹水相通,“壕沟”类似后世的护城河。宫殿宗庙遗址区被洹水的河曲与“人工河”环抱在中间,此王都宫殿区,四面环水,规划得体,显示了殷代先民们卓越的智慧与高超的建筑艺术。

宫殿区已发现的建筑群遗址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殷墟宫殿区,除发现宫殿宗庙建筑遗存外,还发现了铸铜遗址、磨制玉石器场所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此外还有在宫殿宗庙建筑群基址的延西地段发现了殷代妇好墓。洹水北岸迄西约3—4公里处是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墓地和炼铜、制骨器的作坊等(图1)。2 建筑规划体现出的风水观

2.1 建都与水源

按堪舆家术语讲,洹河流经“殷墟宫殿区”的入口(西北为天门)、出口(东南为地户),统称之为“水口”。研究发现殷墟宫殿区“水口”的方位恰好与洛书的数码规律和《宅经》等风水理论要求相吻合,正是“水口”最吉方位,这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关。更有趣的是殷墟宫殿区的位置正好是安阳市地下水源最充足的“强富水区”,“地下水冲洪积扇成宝葫芦状”,“宫殿区”正坐落在“葫芦”的中央,这证明殷人选宅与现代水文资料相吻合。

2.2 负阴抱阳

洹河流经殷墟时从西北向东南,河曲呈现“北斗七星的勺形”,依洹河呈现“北斗勺形”为界分阴阳,河为大地之血脉,都邑、村落之龙脉。如果单纯依“河岸”而论,河的南岸为阴,然而“阴地”之上正是“殷王宫殿宗庙区”(阳宅)之地,洹河的北岸为阳,然而“阳地”之上恰是“殷墟王陵区”(阴宅)。余言不尽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洹河在流经殷墟呈现的“北斗勺形”为“S”,“宫殿区”为“o”,王陵区为“· ”,组合分布为“ ”,颇有阴阳之哲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十分耐人寻味。

殷墟宫殿区的建筑基址朝向的方位,早期的多坐西向东(西为阴,东为阳);晚期的坐北朝南(北为阴,南为阳,实为风水方家所说的“负阴抱阳”)。

2.3 水抱边可寻地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东、北两面有洹水的河曲环抱有情(见图),正是堪舆方家所说的:“水曲”、“水抱边可寻地”。

《地理全书》说:“水曲则砂抱水,直则砂硬水……”水曲为好。

《堪舆泄密》云:“凡到一乡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殷墟宫殿区正是“水抱边”的吉地。

《相宅经纂》:“盖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宫殿区东边的河曲环抱,有逆向西方之势,可留财,被风水家视为吉水。2.4 阴阳学说的应用

古人所说的相宅为“相其阴阳”,乡村俗称风水方家为“阴阳先生”。殷墟宫殿区出土的甲骨文和遗物中所反映古人的阴阳观念举例如下:

(1)甲骨文的干支表

这是殷人使用的“日历”。后世认为上古天干地支也含有阴阳之理。

(2)殷墟出土有玉雕“阴阳人”

殷代先民已有阴阳和谐的观念。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某些字的结构中含有阴阳之成分,青铜器和玉器中有些动物、飞禽的纹饰和造型艺术上有雌雄“头相对”或“尾相对”,以及宫殿区遗址的朝向等文物遗迹中也可得到证实。这种玉佩、玉生活用具,也成了古人追求阴阳和谐的艺术载体,同时也表现了先民们的古风习俗。

从以上所举运用阴阳之理去选择宫宅、对铜器、玉器的艺术造型等实践活动中看出,殷代先民中确有一些有识之士,他们通晓阴阳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正因为如此,《诗》曰:“相宅”是“相其阴阳”。堪舆家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而能悟斯道也。”我们研究古代风水,就要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国人只有“安居”,才能各得其所,皆司其职,为民造福,谋事兴国。

参考文献:

[1] 周文铮.地理正宗(第一版)[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2008.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杜久明,杨善清.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化(第一版)[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