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滕华涛我在山顶上呆不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滕华涛我在山顶上呆不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导演圈子里,滕华涛有个外号叫“滕三亿”。以不足千万的小成本爱情等搏出近3 .6亿的票房,在国产电影票房一片愁云惨雾中,这个外号寄托了多少期许。“对这个称号我无所谓,我也不是奔着数据去拍电影,到现在都不知道我的电视剧收视率到底是多少,我不关心。如果你跟我说要拍个四个亿的电影,我听到第一反应还是懵的。”

“做《失恋3 3天》是我最自由的时候,因为那时我在暗处,别人都没想到。之后我就在明处了,在明处的时候相对就没那么单纯了。”滕华涛说。他对“明处”显然不太适应,拍照时手不知道往哪儿搁,回答问题时也是步步为营,浑没有北京爷儿们的滑溜和逗贫。采访结束,滕华涛换去另一张桌子跟朋友聊天,还特地回家换了件朴素的T恤,黑框眼镜一戴、小腿儿一架,他才好像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王国里。

滕华涛拍的电视剧和电影一部比一部火,每次出手都能切中社会的神经,但这个观察者很少到处跑,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望京这片到处都是外国人和咖啡馆的区域里。

滕华涛的父亲是著名导演滕文骥,小的时候滕华涛去片厂,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群人一直在一块儿做事,关系非常好,“这么多人都挺熟的,然后还能天南地北地一起拍戏”。滕华涛的父亲就像大家长那样带着一群人工作,相对于现在拼明星、拼投资这种浮躁风气,他更喜欢维持那样的氛围,所以这么多年来他都有固定的班底。

他坚持从自己看的小说里找题材来改编影视,好多人拿钱找他拍片他也只跟相熟的投资人合作,滕华涛说他是在自己封闭的体系里做事儿。

滕华涛的王国不大。然而就是这样的“小”挑战了膨胀得没边儿的影视圈,重新定义了商业成功——扔掉明星、特效、暴力,商业的意思就是无需商业。

6月30日,滕华涛的《浮沉》首播,这一天标志了滕华涛两个阶段的结束:一是他和女友周圆圆完婚,结束了黄金单身汉的生活;另一个是他宣布电视圈玩够了,以后“滕三亿”再也不执导电视剧,专心拍电影去了。

6月30日,《浮沉》开始在各大卫视热播,这部剧改编自崔曼莉的同名畅销小说。由于这部职场小说太深入人心,而电视剧对故事改动很大,一些观众质疑这部剧对商战和职场的刻画不够准确。

我一直很反对给《浮沉》贴上“职场”、“商战”这些标签。因为我还是在写故事里面的“人”。我的职业比较特殊,所以我喜欢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而其实我们面对的难题是一样的。我现在做过的戏里,都包含了我自身面临过的一些问题,比如《蜗居》,像我这样收入还算不错的人也遇到房子的问题,那些收入层次更低的人,他们怎么办?

《失恋33天》也是。大多数人对待爱情的态度都跟黄小仙一样,但是也有很多人觉得她闺蜜那样(撬好友的男友)的做法没错,这就折射了现在社会上“顶着爱情的名义做坏事”的现象。我就想讲黄小仙和王小贱这样二乎乎的两个人,身上有很多缺点,但至少他们有正常的价值观,我展现了他们自我救赎的过程是怎样的;而《浮沉》我想的是,每个人心中有大大小小的欲望,面对七个亿、七百万、一套房子,甚至更小,买一件衣服等等各种欲望,而怎样实现这个欲望,其实还是需要一个正常的价值观的。我从2000年到现在,一直在做的是“都市断代史”。在我的断代史里,这些价值观都是混乱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状态。

其实人没钱的时候价值观是没什么混乱可言的。在财富迅速积累而又纷扰混乱的社会当中,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坚持的,这就是我一直在讨论的东西,我给予同情和赞誉的都是一些坚持底线的人和事儿,他们都不会变得大富大贵或者有其他巨大变化,但靠着自己的坚持其实能过得挺好。

7月中旬滕华涛的另一部作品《时尚女编辑》上星,之前他的作品大都以上海为背景,这次拍的是北京人,原著和剧本都出自北京毒舌作家赵赵,滕华涛能不能拍出纯正北京味儿?

我是北京人,在胡同里长大。但我拍上海比较多,我老跟上海人说,你们上海人拍不了你们上海,因为你们自动屏蔽掉了很多东西。比如我特别喜欢上海石库门文化,很洋气的广场后面30米一拐弯就是一石库门,进去以后特别生动,到处都晾着咸鱼咸肉,人们穿着睡衣睡裤拖鞋,花花绿绿的内衣裤在上面晾着。人们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呆着,往前30米摇身一变成了高级白领,跟纽约香港的白领看起来没区别,特别分裂。恒隆广场那个部分只是一个门面,是上海人特别想给别人看的,但他们根深蒂固的东西还是在石库门里面。所以我一直觉得小市民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但上海人老是觉得我在拍他们不好的一面。

北京人比上海人难拍。上海是会分三六九等的,有长期殖民文化留下的相对“贵族”的阶层,纯北京人就不分这些。纯北京人从出租车司机到特有身份的人都差不多,都是嘴巴不饶人但是没什么坏心眼儿。北京不好拍,拍出来会觉得大家都差不多。

我特别欣赏编剧赵赵写作中浓郁的北京风味,她就是那种完全没有坏心眼儿,但是无时无刻都在挤兑别人的作家。赵赵说时尚编辑就是一群拿着5000元月薪,却教一群拿着2000元月薪的人怎么过2万元月薪的生活,她们这个职业身份好像很特殊,实际上她们在生活中都是一些最普通的人。

《时尚女编辑》滕华涛担任的是总导演,在电视剧方面他开始退到后面,交给团队去做。《浮沉》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视剧。

做完《蜗居》之后,我对电视剧感到明显的动力不足,一般做电视剧时我会总结出各种问题,但到做《蜗居》的时候就没什么可以总结了,觉得做出来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准确--这就让我特别惶恐。

比起电视剧,电影是一个相对更正常的市场。以《浮沉》和《失恋33天》做比较,《浮沉》在去年6月就已经卖出了全部网络版权,110万一集,一共三千多万,因为有小说加上我加上张嘉译,《浮沉》肯定是部过亿的电视剧。一般来说一个导演要是对自己有点要求,把戏拍好,这个戏就能多卖钱,但目前的情况是我一天都不去现场,一边打球一边拍都能卖出去,所以对我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动力做电视剧了。而电影不一样,像《失恋33天》这样的“奇迹”,我们的工作是细化到了每一个宣传、海报的样式都亲力亲为。这个三亿多是一张一张票卖出去的。

电视剧现在的体制,造成了连我都没有机会去拍像《双面胶》这样的作品了。现在做电视剧主要的收入是靠电视台和网络预购,而这两种机构看重的都是演员,只要有明星不管这戏多烂,对他们来说都是安全的。包括我自己,就算有个特别好的剧本也都不会得到特别的重视。这就好比一个盘山道你闷头往上爬,爬上去了,呆在山顶上也呆不住。而你往下走的速度一定会比你想象中更快。后来就觉得,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做电影,就相当于重新选一座山去爬。这个过程至少是往上的,而且起点比当初要好得多。

《失恋33天》狂收3.6亿,滕华涛在电影圈成了新贵。而在此之前他也做过几部电影,票房和影响力都不高,为什么离开4年后他一下子抓到了电影的命脉?

2006年我拍了一部作品《心里有鬼》,制作挺大的,有刘若英、黎明、范冰冰这样的明星。但是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我也不知道,甚至不明白要告诉观众什么。当时电影圈只考虑怎么样骗观众走进电影院。

做完《心里有鬼》之后,我认识到了一件事:在跟投资人谈时一定要用我觉得最合适的演员。《双面胶》是我们花了53天500多万做出来的,这几年我通过电视剧得到的好处就是,通过它我验证了我认为对的公式,就是一个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加上合适这个剧本的演员,没有被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它就一定会成功。

所以我一直对《失恋33天》的票房并不惊讶。我惊讶的是大家怎么还不这么去做电影。

导演最重要的品质是判断。大学时我在北京电影学院选的是文学系,我觉得导演不算个专业,上学的话你总是要选个专业,以后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我觉得编剧、摄影、录音、美术是可以谋生的专业,而导演其实是在专业基础上去做综合、思考和判断的这样一个人。你要是专业基础都没有,直接去学导演你学得会吗?

实践了那么多年,我对导演的认知清晰了,于好电影的理解反而更单纯一些。我不太在乎技巧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我现在觉得,能和我产生共鸣都是好电影。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