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遥丧葬习俗中的孝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遥丧葬习俗中的孝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诸多文化习俗的意蕴。中国的社会秩序依靠礼俗来存在,而礼之根本在于孝的提倡。礼是孝道的行为要求和表现形式,孝则凭借礼俗来实现。祭礼体现孝道和孝道的教化功能,《孝经・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可见丧葬习俗与孝道观念自先秦之始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礼是古人表达子女孝心,弘扬孝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大传统下的丧礼是知识阶层的理性产物,主张“民德厚归”,赋予“礼”的特性。与之相对,“孝道”在民间与各种文化相交融,发展成为丧“俗”。自两汉之始,历朝历代奉行“孝治天下”,倡导百姓“慎终追远”,让后人存追念先人之孝情。至此,“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世代延传,根植于人们心中。

古城平遥地处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传为尧之封地,周宣王姬静时(公元前827-前782年)筑城,发展至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平遥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间风俗也延续了明清习俗。平遥的丧葬礼制,自清代一直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士庶人丧礼”,发展至今,保存较好,礼制严谨,主体突出“孝”与“礼”的思想。兹选当地丧葬习俗中与孝道思想相关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父母亡逝,葬前的准备,以尽挽留之意

1.病笃

在平遥,子女发现父母“病沉”(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之状况为“病沉”),须设法让父母避开不吉利的日子,如“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四离”、“四绝”之日(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天)。《孝经・丧亲章》中有“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丧事中首要的是寿衣、棺木。平遥人顺从父母之意,多在父母生前就备好寿衣,选父母喜欢之。忌:一、动物皮毛、革制品,避“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寿衣有扣子,须用带子系结,为后继有人之意;三、用缎子作衣,缎子与“断子”谐音;四、双数件衣,避“重丧”。

“土葬”在平遥沿袭2000多年,棺木是土葬习俗中的主要工具。“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不少老人生前就置办好了“寿材”,木材质量依贫富而论,材板前厚后薄。旧时平遥棺木“够不够,六尺六”(长度),宽则一尺八寸,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无论用何种木材作棺,头、脚部分的挡板(“挡头”)必用柏木,以防穿山甲吃亡人之脑,保父母全身。棺木制造定型后,内置一不倒翁,叫“扳不倒儿”,喻意老人长寿不老松,倒不下去。定型后的寿材要进行漆画,漆用红、棕红、黑色,图为“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图”等,棺头用云饰木主牌位,书有“清故显考×翁讳××之灵柩”,脚头挡头上画:男为蛇盘兔,女为莲花。

平遥人讲究在农历的闰月时节,为父母办置寿衣、寿材,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用。

2.衣殓

殓,分大殓、小殓。小殓――平遥话“装裹”即为将要死去的亲人穿上寿衣。父母病沉之时,须抢在咽气之前为其换上寿衣,为让寿衣“冲喜”;如在咽气之后才与穿上寿衣,等于让父母赤身赴阴曹地府,大为不孝。衣殓之前,要给亡人沐浴、剃头,让其干净离世。剃头只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谓之“留后”。衣殓毕之,全家老少吊哭于亡人之前,送别亡灵。后由老伴或年长妇人将亡人之枕撕一小口,置于棺下,盼亡人早超生,待出殡之日,火烧于家门外。

3.报丧

衣殓后,孝子成服须先报丧,以“三五麻纸”张贴于家门上,男左女右,家中若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左右皆贴,为报丧纸,示亲朋邻里,家中有人去世。最重要的是向“人主”报丧(人主,亡人之主。)男亡报娘舅,女亡报娘家。孝子须头系三角白布,穿鞋要偃后并趿拉着走,亡父偃左,亡母偃右,双亡皆偃。来到人主家,进门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扯下的孝布(白麻布),叩请人主即去探验,便于入殓。

4.大殓

大殓为“成棺”,即将亡人遗体入棺,做最后的告别。棺木安放之前,由亡者之儿媳或孙媳,将其生前所用陶瓷碗,在棺前摔碎,大哭,曰“摔十病钵”,用孝情感化亡者,求他带走各种疾病,以保全家平安健康。棺木放好后,上铺布单,摆七枚铜钱呈“北斗七星”状(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喻为“后背(辈)有钱财”。由长子抬头端,次子抬脚端,尸殓入棺。将亡者生前喜爱之物置入棺中,手中握有少量铜钱之类。亡者身上置桃树一枝,便于途径“恶狗村”时防身。入殓后要钉棺。役人钉棺时,孝属皆跪于棺前说“××躲钉子!”孝属们要吊哭一番,放置“长命灯”于棺上,大殓完成。

5.灵堂丧棚

灵堂丧棚多设于自家堂中,棺木头东脚西放置后,用“避沙珠”(棺前置四扇窗格式的木架,上有彩画玻璃)隔开灵堂,前为祭堂,后放棺木。棺木两头置地面若干谷草,孝子跪哭于头端,孝女、孝妇坐哭于脚端。“避沙珠”前放灵前山,中有纸戏台,为亡者演戏。

6.行魂(烧纸)

传说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之前,先到“望乡台”上,回眸生前的世界,注视子女的孝行。所以在亡人死后的第三天夜里,孝子为首,全体孝属进行行魂礼。约21点时,孝属沿预定的“送殡”路线行进,白纸灯笼领路,孝属各持供香一支,孝子沿途大声哭泣,让亡者感其伤悲。

7.吊祭

亲友吊祭亡人,讲究孝子重孝在身不便送客,亲友寻问是否需要帮忙就寒暄告退了。如出殡日期为第七天或第九天,一定要在第五天停止吊祭,谓之“避孝”。亲友吊丧,门外必有人恭候报之“来客!”院中奏鼓乐,客行香奠祭,孝子孝女跪哭,吊者行四叩首起立,由孝子跪行而出,将哭丧杖横置面前,行二叩首,后为贤孙,次为孝女、孝媳,均要“还礼”。

(二)丧葬的过程,诠释孝悌之心

儒家提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在平遥,葬的过程庄重,讲究。其中,点主和出殡最为重要。

1.点主

《清稗类钞》丧葬类有“因武王载文王木主以伐纣”。点主是给亡故的祖先建立木主,家鬼依木不依墓。平遥人家多有孝子报祠堂人员写入“神则”上(神则为宗祠祀祖图),春节初一到初五,各家供挂神则,家属叩拜,年年如此。

出殡时将神主放入喜轿中,神主盒披黑纱,插柏叶枝,为“神主轿”,随棺木到地头,下葬后神主由孝子抱回端坐轿中,直至家中,为“移魂”。有主,后人便能祭祀祖先,不忘祖本,是儒家孝道中不能忘本的突出体现。

2.出殡

出殡,入土为安之日,多由阴阳先生推定,须从亡日数起,取单日出殡,防“重丧”。若亡者已为耄耄之年且“四世同堂”,可延至第四十九日安葬,便于子孙能更好地尽孝悌之心。

在平遥,为让邻里乡亲知道子女的孝道,出殡当天,家门外摆放一大枝柳树,谓“掩魂杆”,待父母下葬后栽于墓上,以保佑家中香火旺盛。此外,“挂包头,别帔金”之俗,体现丧者福寿双全、儿孙满堂。出殡时,前为孝子白布拉灵,为“拉御车”,后有孝媳孝女“托灵”,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行至地头,孝属要“辞灵”(对灵柩四叩首)表达父母对其养育之恩。

(三)葬后的祭,以表追忆之情

孝要求“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春节对联的要求:丧祭期中用白纸,丧后当年用浅灰色纸,次年为蓝色纸,三年过后,才可用红纸门联,且要求孝子孝女三年内不能外出拜年。

发二。葬礼结束的第二天上午,孝属要同赴坟地祭叩添土,为“园墓”,不准哭壕,以慰父母在天之灵。

逢七祭。丧日起每七天祭祀一次,五七、尽七(七七)要去坟前,烧纸活。每七日,孝属哭泣,求得阎王对父母亡灵的开恩。祭期依子女数来定,每人顺延一天,以表对父母的恋恋不舍之意。尽七祭要多烧金箔锞子,百纸日祭烧纸制粮斗,寄往冥间,让艰苦生活、奋斗一生的亡者在阴间莫受贫穷之苦。

百纸。丧祭后百日之祭,祭于墓前。不按百天之日计算,依丧者子女数,每人从百日中减去一日,提前祭祀,表达子女迫切祭奠亡故父母之情,是“长尽七,短百纸”习俗中儒家教化的真实体现。

祭祀活动多烧纸活,各种纸活的底面须由孝子、孝女亲自糊,平遥讲究焚烧无底面的纸活等于未烧,实为未尽孝之举。孝属亲自动手做纸活,实为一片孝情,难用钱买。

《孝经・丧亲章》载:“孝子之孝也,哭不,礼无客,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平遥习俗,从父母逝去到丧后的祭,孝女、孝媳多用哭腔诉说父母生前的好,表达父母逝去的伤痛。平遥的丧葬习俗比较完整的体现出儒家“孝子事亲也,……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的要求。

孝道流传千百年,渗入中国人的一切生活之中,中国社会彻始彻终皆为孝道所支配。民间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的直接体现,渗透到其中的文化思想也延续下来。丧葬习俗作为中国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既有“善事父母”的伦理意识,也有对祖先崇拜、宗法性、人文性的禁忌思想。中国传统丧葬中有重孝道、重血缘、重伦理的突出特征,反映到最根本的仍是一个“孝”字。可以说孝道最初就是由丧葬之礼产生而来。(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论语[M].录于江天一主编《传世藏书》,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2] 孝经[M].录于江天一主编《传世藏书》,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3] 礼记[M].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4]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2月.

[5] 王夷典,录疏.平遥县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

[6]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7]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9] 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10] 罗开云.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南:三环出版社,199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