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浅析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浅析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的本质就是一种“和”。如何回归传统,对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积极、和谐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张载的《西铭》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之上对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新的理解和阐述。其中蕴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境界与和谐思想可以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关键词 西铭 天人合一 张载 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冥冥之中酝酿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要知道,中华文明的本质就是一种“和”的文明。如何回归传统,对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积极、和谐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必要性和重要实践意义的。而宋明理学大师张载的《西铭》就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之上对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新的理解和阐述。张载在《西铭》中是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来观察和理解社会的,从儒家的本质理论为当前社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理想范式。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西铭》所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西铭》有着非常高的精神境界,其可以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无穷的思想源泉。

《西铭》是张载在学术探索上的思想结晶,不仅代表了其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包涵了其全部著作精华。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铭》中的和谐思想进行逐一论述:

一、《西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西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不仅是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更是整个理学、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纲领和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来自于自然,同时又是自然的重要部分,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认识、实践,重新实现二者的合一。

张载在其理论建立之初,就把天、地、人三者进行了统一。因此在《西铭》开头就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同时他又说,“由太虚,有天之名。”他十分强调要以“太虚”之气为天。这里所说的“太虚”在其看来就是一个超越实体的终极存在,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万物取足于太虚,人亦出于太虚,太虚者心之实也。这样以“太虚”为“天地之祖”,自然就会认为万物一体,从而为天人合一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儒家特别注重人在天地中的主体价值,认为我们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可“天”的超越性,因此,儒家是从积极入世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多言“人事”而少言“天命”的主张,同时发展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他将天人两知进行了区分,他想要克服秦汉以来的“知人而不知天”之“大弊”,将自身理论任务致力于构建儒家的宇宙论哲学,因此提出“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的观点。由于我们知道,传统儒学是“知人不知天”,而佛道两家是“知天而不知人”。因此张载是试图一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儒学缺陷以及佛、道的片面进行解构,重建“天”的超越性,全面地、真正地处理天人关系问题。

二、《西铭》民胞物与的社会思想

张载主张万事万物要平等和谐相处,因此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建立了我们所熟知的“民胞物与”思想,这是张载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的高度,是一种新的社会观。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年高,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吾幼。圣和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而不忧,纯乎孝者也。”就是张载对其社会观最完整的表述。

张载的《西铭》,就是将社会上的所有人都看成同出于天地父母的同胞,把君主看成这个大家庭的长子,大臣是宗子家中的管家,疲癃残疾者是同胞中的弱者,人应当按照孝悌仁爱的原则,处理社会上的一切关系。张载的《西铭》可以说对儒家“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亲亲尊尊”的社会伦理观念做了一个精彩的表达。但张载的“大同”是否会等同于墨家的“兼爱”这也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然,张载“兼爱”的思想是植根于封建社会的,其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西铭》民胞物与的社会思想,继承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范式。

三、《西铭》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铭》讲述并蕴含了许多的儒家传统精神境界与和谐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重要价值观。

(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价值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求人们要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呼,民无能名焉”,意即尧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国君,就因为他能效法天。孔子主张以“仁”对待人、对待物,以至于以“仁”对待天地万物,即“推己及人”、“成物成己”,达到人、社会、自然这三者的平等合一。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主张对自热界的顺应,尊重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而“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则首先是由张载提出来的,他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而主张“明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则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具有终极关怀意义和永恒借鉴价值。

(二)“民胞物与”的人际和谐价值观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年高,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吾幼。圣和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而不忧,纯乎孝者也。”通读《西铭》全文,可以看出,张载特别强调人人都应以兄弟相称,这不但是一种美好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怀,更是对儒家“爱人”思想的一种继承,“和为贵”、“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所向往的是“大同之世”,也就是“人不都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友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张载的“民吾同胞”说与它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张载在以往圣哲的基础上继续追求仁,追求礼,他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就是以一种人道主义情怀来看待宇宙,增强了对宇宙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式,如果能有这种“民胞物与”的品质与情怀,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更为和谐。

在张载看来,对于人伦关系方面,自始至终都无法拜托“人”这样的一个存在,“人”既不是分离的个体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凸显的亲情,最终回到了对家、国的责任上。现在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假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成为解决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则这个社会就可以到处“充满爱”了,和谐社会也就会孕育而生,最终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06.

[2]张践.“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J].理论学刊,2009.03.

[3]苏振武.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选析――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价值工程,2011.09.

[4]萧子扬.浅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及其延伸谈起[J].青年与社会,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