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艰巨而必然的任务。软件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国内新设的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而软件工程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经验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尝试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关键字:软件工程;教学模式;阶段性主题学习;协作学习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创造、传播和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艰巨而必然的任务。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或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课时限制等现实性原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着“偷工减料”等问题,这就给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储备不充分或知识断层。所有这些问题最终就导致了目前所出现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

软件工程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经验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这类课程实践性要求较高,理论知识内容又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配套,很难使学生领会课程的内涵。所以,我们将尝试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这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探索出一个较好的范本。

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探索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沟通、团队、规范并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因课施教”的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将软件工程类课程进行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特点采用相对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目前梳理出来的主要教学模式有:

(1)与实践密切有关的理论课程,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2)对于编程类课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采用项目驱动法,加强学生参与比重,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课程教学结束,安排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完整系统的开发,以巩固课程的教学内容。

(3)对于课程的大作业和项目实训课程,采用团队模式,加强沟通能力和规范化文档写作能力培养。

2.阶段性主题划分和协作学习机制的引入

对于纯理论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们按弹性认知理论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衍生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教材中比较系统介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程知识,属于初级学习层次,而衍生知识则是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实践类知识,或者某一知识点衍生出来其他相关补充知识,或者这一知识点的前沿知识,属于高级学习层次。这两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例如,在《数据库课程》中,总体可将教学内容概括为三大类五模块:

大类1 数据关系部分

模块1:基本数据关系理论知识。

模块2:某一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如SQL Server。

大类2 数据设计部分

模块3:数据库设计理论知识。

模块4:数据库设计实践应用。

大类3 前沿部分

模块5: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

这三大类均包含有大量的衍生知识,在讲授过程中,由于课堂的有限时间,不可能全部内容都很详细的讲解,但这些内容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又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课题组将模块2、模块4和模块5部分的大部分内容设计成若干主题,并给定一些具体应用情境,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后学习这些主题内容,并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集中精力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对课程衍生知识的学习,减少其无效探索,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也有很大帮助。

在组织主题学习时,我们引入协作学习机制,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主要采取的方案是:

(1)划分小组。在本课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申报意愿,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以3~5人为一组。

(2)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在进行每一次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将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3)确定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我们将课堂授课和协作学习交叉执行,教学内容互为补充。同时,每一阶段结束,学生将就其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辅导,促进巩固学习内容,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4)明确分工。对于每次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学习分工以及小组的学习计划安排。

(5)组际交流。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组际交流,每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通常会安排1~2节课进行学习汇报,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点评,同时也方便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

3.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

为使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实践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同时,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我们采用“阶段性实践考核”。根据软件工程类课程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编程类课程,软件分析设计类课程,软件综合类课程。在每一层次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定期安排形式灵活的能力考核,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本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全方位发展,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应用,显著地提高了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案是正确可行的,主要表现为:

(1)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学生对软件类课程很感兴趣,能主动收集、钻研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跟踪相关课程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在下课后能够积极与教师沟通,询问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还经常就一些目前的前沿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也有很多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询问是否有项目可做。这些现象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显著。除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外,目前软件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能够自己主动找项目做。并能够积极申报院校等各种级别项目。2006~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累计申报校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

(4)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近几年来根据学校测评数据来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整体排名基本在全院50%以内。其中2009年教学团队成员教学考核获得优秀的占2人,2010年教学团队全部成员获得优秀。

结束语

我们所推进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因课施教”主要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对主题学习机制的引入,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技能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京杰,马德俊.博弈论与协作学习的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问题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02).

[2]甘泉.基于任务的自主—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齐文静.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张伟平,毛慧娟.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