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泻黄散治疗小儿鹅口疮20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泻黄散治疗小儿鹅口疮20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观察泻黄散治疗小儿鹅口疮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治疗,治疗组以泻黄散为基础方,5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结论:泻黄散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关键词 泻黄散 小儿鹅口疮 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鹅口疮是婴幼儿的多发病。自2007年以来运用泻黄散治疗小儿鹅口疮20例,取得满意疗效。本组2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年龄

诊断标准: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中鹅口疮病的诊断为依据,即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用制霉菌素甘油或克霉唑甘油涂布于口腔,3~4次/日;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C。治疗组以泻黄散为基本方:藿香叶5g,栀子3g,石膏5g,甘草5g,防风10g。加减:热甚者加黄连3g,黄芩3g,倍石膏;便秘者加大黄3g,芒硝3g;虚火上炎者加黄柏5g,肉桂3g;食积者加焦三仙5g,莱菔子5g;腹泻者加诃子5g,赤石脂5g。以上为1~3岁小儿剂量,余根据小儿年龄及体重的加减,1剂/日,水煎分3次服。5天为1个疗程,用药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口腔、舌上的白屑消退,伴发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②好转:口腔、舌上覆盖的白屑明显消退,伴发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口腔及舌上白屑无变化。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经X2检验,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X2=480、433,P均

例:患者,女,2岁,2007年5月8日就诊,患儿于10天前因外感致发热,在某院门诊就诊3天,热退后,患儿口腔及舌上,牙龈部散在布有白屑,继续治疗3天后,未见好转,反而增多,来我站救治。诊见:口腔、舌面满布白屑,面赤唇红,叫状啼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脉滑。中医辨证:邪热郁,脾胃失盛。治则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投以泻黄散加减治疗。处方:藿香5g,栀子3g,石膏10g,甘草5g,防风8g,黄连3g,黄芩3g,大黄3g(后下),灯蕊5根。1剂/日,水煎分3次服,连服3剂,口腔、舌面白屑消退,面色大便正常,哭闹止,精神转佳,纳差欠佳,去大黄、黄连、黄芩,加焦三仙、麦冬。继服2剂。诸症患除而痊愈。

讨 论

鹅口疮的病因主要是平素喜食辛热炙之品,或不注意口腔清洁,邪热侵袭致脾胃伏火循经上炎,熏灼口舌而出现鹅口疮证候;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医门补婴•鹅口疮》曰:“脾胃郁热上蒸,口舌白腐,叠如雪花,在小儿名鹅口疮。”可见脾胃郁热上蒸,是产生鹅口疮的根本原因,而泻黄散是泻脾胃伏火专方,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山栀苦寒以泻其火,共奏清上彻下之功。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此中伏火积热,故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也属“火郁发之”的治则,现代医学认为,防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作用;藿香芳香化浊、祛湿和中,现代医学研究,藿香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更与石膏,山栀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以甘草泻火和中,皆有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皮脾之意。使脾胃伏火得散,而口疮自愈。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3: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