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刘恒的《伏羲伏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作家刘恒敢于从别人的老路上,勇于探索,踏出一条新径,着力开拓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地再现人类心灵的恒定性、错综性和奇特性、变异性,在读者的情感中激起波澜,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他的小说《伏羲伏羲》就是这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关键词:刘恒 《伏羲伏羲》 内心世界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创作特色的译语。所谓“心灵的辩证法”,就是指人的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境遇中经常发生变化。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人的心灵运动,“主要在于描写人的内部的、心灵的运动,要加以表现的并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实际的运动过程。”①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不仅将他那艺术家的无比敏锐的目光投射在人的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并对它进行极其认真的观察、研究和描写。因为人是文化和生物学错综复杂的结合。人不是单纯的。因而他也就不仅仅是善的,这样的人心中有一个地狱,各种冲动无休止地从中涌出,威胁着人类和文明。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人始终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能冲突之中,这一冲突因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历程,成为人的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根源。我们的作家,就是要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和心理状态加以表现,既写出他们的理性、思想、意识,也不回避他们的各种本能欲望及非理性、无意识活动,写出综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勇敢与怯弱、善良与残忍、温和与粗暴等等,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真实的、多棱的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作品和人物,才是有无穷的魅力。“真诚的艺术应当扩展到人的心灵深处,真正崇高的艺术家,将永远是这样。”②
读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作品中人物命运、人物的心路历程。他敢于从别人的老路上,勇于探索,踏出一条新径,着力开拓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心灵的恒定性、错综性和奇特性、变异性,在读者的情感中激起波澜,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刘恒在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和描写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外文学大师的成功经验,对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从波涛汹涌、难以自抑的感情勃发到稍纵即逝、变化多端的思想闪光,都作过冷静清晰的剖析和精微细致的记述,从中探究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原因极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相当独特的人物性格中,找出人类相通的东西。
首先,刘恒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立的两级,从简洁的矛盾中挖掘深刻的意蕴。刘恒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并不注重外在的复杂纠葛,而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立的两级,打牢矛盾冲突的基础,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奇特性、错综性、变异性。因而,人物的内心矛盾的两级,是人物性格的巨大内驱力。
《伏羲伏羲》写的是杨天青的本能欲望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十六岁的杨天青帮助五十多岁的叔叔杨金山娶回了二十岁的婶子王菊豆。五十岁与二十岁,不论在年龄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十六岁与二十岁又是那样地相近。本该作妻子的却作了婶子,该作丈夫的却作了侄子。这种名分、地位,在这里错位了。然而,表象的错位,压抑不住人的本能欲望的冲动,欲望以不可抗拒的隐晦的方式左右着藏匿在人的理性世界背后的非理性世界。杨天青在娶亲的路上,就被王菊豆的美丽吸引了,并想把她“揣在怀里”。这种对年轻婶子美丽外观的感受,直接引发了内心的欲望。这是一种性本能、性意识的萌动,撞击着天青那微妙的青春期的心扉,催醒了他对种种与生俱来的神秘天性的感觉。于是,那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格外显得骚动不安的时期开始了。他把婶子的身子当书读,最爱看的是婶子“撅着屁股锄地的样子”,时间长了,“他便迫切地需要行动了。”从杨天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本能的巨大力量,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而且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不合“道德”的。这就是人的本能的一面,这就构成了矛盾的一级,即人的本能冲突。然而,这种人的本能欲望,因受到内心道德感的约束,又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就需要克制和压抑,甚至加以形形的掩饰和伪装,从而产生波澜起伏的心灵历程,而且这些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更因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而呈现不同的侧面,形成了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前面我们谈到了杨天青对婶子的爱是在错位的环境里寻求的。因而他必须受制于各种规矩,各种传统沿袭的现存人际关系。这就是他内心矛盾的另一级,即伦理道德的冲突。它们像一根根的绳索,紧紧地套在他的脖子上,确切地说,是他本人自己套上的。他把自己推入到某种无法选择但又不得不作出选择,哪怕是仓促的荒唐的选择深渊之中。因而他和婶子的关系,时时事事都处在那种惶恐、痛苦、挣扎的境况。他挖洞看了婶子的身体,使他后悔。他制止叔叔打菊豆,又觉得“超出了侄子的本份”。当婶子有意识地召唤他的时候,他分明地意识到婶侄关系在悄悄地移位,可他此时认定菊豆仍然是他的婶子。哪怕是后来在庄严的高粱地里,婶侄的位置冰崩雪溃,他仍呼喊着“婶子”。然而,道德烈焰,灼烧着他禁锢的心田。他的真实的心灵,被道德的假象掩饰着,使得他在虚伪的理性世界里痛苦挣扎。亲生的儿子堂而皇之地称他为兄长,他认了;心心相印的情人,情在而实亡,他忍了。茫茫人海,路在何方?直逼得他欲生不能,欲死不忍,终于在叔与侄、父与子、生与死、爱与恨的不断矛盾斗争中,以自毁的方式,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正是由于刘恒写好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两级,而以此为基础的深层开拓就显得轻松自如,他不仅仅使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矛盾、有冲突、有发展、有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物内心两级的基础上,精妙地写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奇特的心理过程,这可以说是他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条河,那么他所引导的心路历程,就不是一般的顺流直下,或长河又生支流,最后汇合归海,形成壮丽的尾声。而是先顺流直下,在中途掀起一个小小的波澜,然后猛杀一个回马枪,在相反的方向,展现波澜的雄姿,使你猝不及防,觉得意外,但冷静下来,又觉得势在必然。这就叫奇特性。
杨天青对年轻貌美的婶子的爱,首先始于人的本能,性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在思想里拥抱着一个近在咫尺的女人。”这是他心路历程的第一站,爱的航船扬帆了。可是,一旦他的梦想将实现的时候,他却害怕了。高粱地里,婶子问他,“你怕吗?”这是王菊豆在向杨天青发动强烈的情感冲击,使得杨天青的语言顿时失去了自由运动的机能,“......怕啥?”“你也是五尺高的汉子?”“我......我怕啥!”此时此刻,杨天青的心中巨澜翻滚,爱情的航行驶到了回水湾,由极度的爱变成了极度的怕。哆嗦的语言,托出了颤抖的心,“婶子......我裂啦!我心尖尖裂啦......婶子哎,你要笑我不成。”就在杨天青和菊豆结合的庄严时刻,杨天青还恐惧地称菊豆为婶子。这里可以看到他心路历程的第二站,由狂热的爱变为极度的怕。当转为情爱之后,杨天青一扫心中的阴霾,深情地喊着,“菊豆,我那亲亲的菊豆......,”“我那亲亲的小母鸽哎!!”山回路转,爱冲破了,进入第三站,爱情迅速变化,升温。杨天青经历的从——惧怕——情爱的心路历程,可谓一步一景,步步壮观奇特,展现了一幅幅极其错综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杨天青的奇特心理,在他对婶子的保护态度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天晚上,当北屋里传来婶子挨打的嚎叫时,杨天青怒不可遏,王菊豆是他心中的神,他不允许任何人碰她。这时他狠狠地将镰刀锛进北屋的立柱上,以此向施虐的人发出严厉的警告。这一招果然奏效,叔叔的罪恶活动被阻止了。只是他心中的初步阶段,表示了极大的爱与恨。可是,当他一转眼想到叔叔,想到和那个女人的关系时,他又有些后悔。可以说,这是第二阶段,他的心理表现了恐惧心理。接着就出现了心灵的奇迹,他把原先的爱、原先的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倒“希望宁静的大北屋再生出惊人的响动来”。这是杨天青心理的第二步,迅猛回头,逆向行驶,导致了这第三步的最奇特的心理。刘恒就是这样,把人物曲折、错综的奇特心理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到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真实。
根据上面的分析,说明了人的性格固然有一种稳定的基本特征,但在这种基本性格特征的下面,却如喧嚣不息的波涛,沸腾翻滚的岩浆,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它便腾空奔突而出,构成辉煌的瞬间,展示出基本性格的所无法涵盖的丰富性来。
在刘恒的笔下,人物性格即是这样具有顽固的稳定性态,又是这样变幻不定,在一切外界的内部的刺激作用下,它不断发出变异,好像阳光透过旋转的多棱镜,发生了那样令人惊异的奇妙变异,这种变异是那样令人意外,那么偶然,然而又是那样必然,那样合乎人类心灵的辩证法规律,因而,也就那样富于认识人类的内心普遍意义。
注释:
①《托尔斯泰全集》第65卷 第197页
②《国立托尔斯泰陈列馆汇编》第229页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