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决定》,须如酷吏治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后,各新闻媒体肯定都第一时间要求编辑记者学习研究。大家学得怎样呢?有多少人从头至尾读了全文,哪怕是原原本本读了一遍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提起《决定》,编辑记者肯定大都知道,否则,多难为情啊,咋好意思让人知道自己干新闻呢?但是,很多编辑记者恐怕也就仅仅是“知道”而已,知道出了个《决定》,但这个《决定》的全称他可能都说不出来;知道《决定》里的一些新说法、新论断,当然知道的仅仅是大概意思,是“知而道”而不是“知而识”。在学习研究领会政策方面,说来奇怪,往往是干新闻的比不过读新闻的,并且政策越是重大越是如此。如此,也就难怪人们把记者当成“传声筒”、“搬运工”了。
我们知道,《决定》稿的起草,从重大表述、重大举措,到文字表述、遣词用句,都是认真推敲、细致打磨的;每一个论断每一个表述,都是有讲究的,是逐字逐句逐条推敲审阅的。不管怎么说,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落实党的重大《决定》,怎么也得原原本本读个一两遍吧。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什么党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群众观念、政治责任等等,都是空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很多。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加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学习研究领会《决定》,真称得上是编辑记者的一次大考。编辑记者得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不然,就不可能讲清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就无法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改革问题,就难以把握正确方向、澄清模糊认识、凝聚各方共识,难以为改革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11月14日,《决定》起草小组副组长刘云山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说,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决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喝彩’、‘掌声’而放弃原则,决不能为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所左右,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
11月19日,刘云山又在人民日报发文章强调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摆在第一位,“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这话说得很重。
什么是“该改的”,为什么要“坚决改”?什么是“不能改的”,为什么须“坚决守住”?编辑记者们是不是都清楚呢?若不清楚咋办?逐字逐句逐条读《决定》,一遍不行两边,两遍不行三遍……舍此别无他途。
当年,朱熹和弟子们说读书之法,提出要“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做到这“三头”,就得下笨功夫。他说:
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看文字,先要熟读。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斟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著这关捩子,方得。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鼻,方见髓。粗心大气不得。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工夫,如何得!
……
朱熹所言极是。读书如此,干新闻亦然。再聪明也得下迟钝功夫。如果本就不算聪明,却想偷懒省事,如何了得!大考肯定不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