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勇立潮头敢为先 朝阳产业铸辉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勇立潮头敢为先 朝阳产业铸辉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湖南文化产业亮点频闪。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征程。在新一届湖南省委的引领下,湖南文化产业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熠熠生辉,步入发展的又一轮辉煌

“我来湖南工作之前,就听说过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湖南‘电视现象’、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节目和‘国宝’级的‘蓝猫’卡通品牌……”在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培训班上,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细数湖南文化产业的“名牌”。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铸就了湖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到过湖南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在这里,文化既是事业,更是产业。

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01年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2006年又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提出了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张春贤就任湖南省委书记后,亲自到文化单位视察调研,省委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目标。

数字最具有说服力:1996年至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2%。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全省GDP比重达4.5%,已形成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轮驱动”的格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最活跃的经济因素和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张春贤指出,这些年来,湖南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之路,走过了一条敢打硬仗的创新之路,也走过了一条不断争创一流的成功之路。为了使湖南的文化产业能够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用国际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他进一步提出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

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又取决于文化实力。

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新一届湖南省委作出了科学决策。

目标已确立,战鼓已擂响。湖湘大地,千帆竞发,风篷正举。湖南文化产业如展翅的大鹏,越飞越高……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3年前,经费拮据的湖南电视台,曾为创收在郊区开办砖瓦厂。1995年,湖南电视在老的体制之外创建了一个全新机制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包括台长在内全员聘任,按市场规则评价绩效。这种开放办台的机制使湖南电视人获得了电视功能本质的开放认识,进而在节目内容上不断创新。如今,这个当年默默无闻的内陆省台,已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广播影视集团。从中国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成功上市,到买断金鹰电视艺术节永久性承办经营权;从全国第一家卡通频道“金鹰卡通”上星,到创办全国连锁购物频道;从1992年的4亿元家底、5450万元收入,到现在的总资产超过85亿元,总收入近30亿元……“电视湘军”演绎了一段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传奇故事。

上个世纪末,湖南广播的掌门人王本锡大胆提出一套理念:跳出电台搞联合,跳出节目搞活动。王本锡跳出的其实就是对媒介产品和服务的狭窄视野。湖南广播电台扬广播之长,通过拓展服务与交流性节目,赢得大批的听众“回流”,广告量大幅增长,原来的广告客户以省内为主,几年后,80%都是省外的客户,最大一单广告由过去30多万元飙升到300多万元,4个频道2006年创收超过1亿元。

传统的体育报道重文采、重形式,而《体坛周报》体现的是对体育的理解,对体育的激情,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并由此开创了一种竞赛活动的报纸表达“范式”:以比赛进程为主线,“流水式”精准记录赛场上的进展,包括运动员的具体动作和场上实况。实践证明,“体坛体”文风自然,使《体坛周报》每期赢得100多万读者,成为全国期发数第一、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类平面媒体。

“文化湘军”一幕幕嬗变的背后,是来自于湖南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一个内陆省,湖南发展文化产业既无区位优势,又无政策优势;既无资本优势,又无技术优势。但他们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推进改革,在发展中谋求新的突破,湖南文化产业的成长,最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思想解放,敢于创新。

当人们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的事业产业属性的时候,湖南省委领导就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当文化单位大多数人还在为职称、职位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湖南卫视率先推出制片人制,“什么都给(给一切可以给的政策与支持),什么都不给(不给钱,不给车,也不给设备)”的做法将“官本位”观念彻底打破;当别人还在继续“播”新闻的时候,湖南人已开始“说”新闻;当人们还在追随《快乐大本营》的时候,湖南人已掀起了《超级女声》旋风……

思想解放、敢于创新,已成为湖南文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6《超级女声》”开播之际,有记者问《超级女声》品牌的所有者天娱传媒董事长王鹏:今年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类似的选秀节目,如果他们照搬你们的经验,你们会有顾虑吗?王鹏回答:肯定不会,我们会接着再创新。

《超级女声》和《流行偶像》(英国)、《美国偶像》有相似之处,但《超级女声》对性别、年龄的限制,对“海选”过程的直播,增加大众评审环节等,体现得更多的是创新。无论是对于整个电视娱乐界还是湖南卫视而言,《超级女声》都是对传统综艺节目模式的一种颠覆。

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平民秀”的极品呈现、电视舞台形式的创新――“时空链”的极致发挥、电视审美标准的创新――“青春美”的极度推崇、电视交流机制的创新――“互动群”的极力组合……正是《超级女声》这些对于电视节目的重大创新,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超级女声》的成功是湖南电视人不断追求创新理念的必然结果。十几年来,湖南电视人一路高唱创新之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节目创新……创出了许多个全国第一,“电视湘军”名扬全国。

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接受采访时说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创新是《超级女声》成功的法宝,也是湖南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法宝。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甘于冒险的创新文化,正给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无穷的活力。

产业:打造文化“航母”的龙骨

要打造文化的“航空母舰”,必须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则必须把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湖南文化产业得以迅捷发展,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率先走集团化之路。湖南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按照集中优势、保护竞争、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思路,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着力培养产业突出、原创能力强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从2000年开始,相继组建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湖南新华印刷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等8家产业集团。

组建集团解决的是文化产业在重组洗牌进程中的“资格”问题,取得的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赢得的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湖南文化产业各部门通过组建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度扩张,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产业稳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至2006年底,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销售收入60.9亿元,净利润2.9亿元,在全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名第四。从2001年起,已连续6年入围全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2006年各媒体广告创收总量突破15亿元,总收入近30亿元,总资产超过85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广电集团中排名领先,名列全国文化产业50强。

长沙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用园区这种载体实现文化资源的集成和经营的集约。目前,长沙已拥有长沙报业文化园、长沙印刷包装科技产业园、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长沙广播电视中心、卡通动漫产业园等5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长沙报业文化产业园占地1500亩,集书刊发行、物流配送、媒体广告策划及相关产业于一体;长沙印刷包装科技产业园第一期用地600亩,目前已有43家出版物印刷企业和纸业公司签约进园。2006年,长沙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60亿元,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占该市GDP的10%。

一业为主,多领域扩张,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延伸产业链,是湖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通过“电广传媒”的上市,开始了影视制作、广告经营单位的改制,并初步构筑起从节目生产、节目经营到广告经营、网络经营及相关产业经营的广电产业链。“十五”期间,湖南广电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了湖南金鹰影视文化城。其中,第一期工程已建成湖南广电中心、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湖南国际影视会展酒店、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骏豪花园小康住宅等项目,第二期工程准备再征地扩建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项目。目前,一个以影视文化为核心,涵盖生产、科技、会展、娱乐、旅游、休闲等诸多文化要素的湖南广电金鹰影视文化城已具雏形。

经营总收入近2亿元的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于2003年初拓展经营范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长沙楚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长沙晚报医药、保健品广告,承办展会,并创办旅行社开展旅游及相关活动。公司成立后,其业务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旅行社年收入已达200多万元。此外,集团还成立了浩之天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和至高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两个全资子公司。1999年,长沙晚报与市房地产局联合举办房地产交易展示会,开创了媒体承办大型节会的先河。与此同时,集团还整合资源,在扶植高雅艺术、举办重要活动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几年来,先后举办或承办了近40个项目近百场高雅艺术活动,承办了龙舟节、啤酒节、美食节、手机电脑博览会、车博会、金牌酒楼评选(十大湘菜名店)、寻找长沙楼市54张王牌等活动,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体坛周报》在稳固了市场地位以后,开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和品牌优势,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开拓,多元开发相关产业,着力打造从报纸销售――子媒体广告――体育图书出版――延伸产品(短信、彩信)网上销售――体育经纪――赛事运作与相关评选活动的产业链。每逢一个重大体育题材,《体坛周报》都会适时推出自己的“体坛版”书籍,成为体育书刊市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2004年,《体坛周报》推出的《梦幻皇马》与《永远的飞人》堪称体育类年度畅销书。《体坛周报》利用与国外俱乐部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专门的公司运作大型的体育比赛,势头也非常看好。

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用国际视野来谋划发展,是湖南文化产业不断拓展的成功之路。

湖南卫视在2003年9月改称“中国湖南卫视”,充分凸显“大广电”的战略定位。同时“眼睛向外看”,积极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的巨大市场资源,通过将国外电视节目创意与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电视栏目,从而成就了湖南卫视在国内电视业中的“独领”。

湖南文艺出版社看准音乐图书市场的空当,从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大量引进版权,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0余家著名音乐出版社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使该社音乐图书几乎成了世界权威版本的“精品屋”和“专卖店”。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被业界誉为“南方的音乐码头”。

起步于阡陌市井的《体坛周报》“胸怀天下”,把世界性的大赛和职业联赛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其作业“界面”是全球,长年有20多名记者驻在国外,哪里有大赛,哪里就有《体坛周报》记者的身影。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体坛周报》积极开展与境外强势传媒集团的战略合作。《体坛周报》现每周发行450多万份,每年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

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湖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湖南文化产业的名声是由影视、出版、动漫、歌厅等几个响当当的品牌行业铸就的。湖南广电集团策划推出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掀起的娱乐选秀新模式风靡全国。湖南出版集团推出的湘版图书让全国出版界见识了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的能耐。三辰卡通集团、宏梦卡通有限公司等打造的动漫形象开启了中国民族动漫发展的新视界。湖南歌厅像田汉大剧院等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时尚新颖的模式,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品牌的形成让湖南文化产业以整体实力挺立潮头

一部儿童卡通片,造就了一个价值上百亿的品牌。

湖南三辰卡通集团开发制作的《蓝猫淘气3000问》,从2000年至今在全国1020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连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收益。

“蓝猫”现拥有400多个注册商标,其商标注册范围涵盖45类商品,“蓝猫”卡通产品经销商覆盖全国95%的地级市,借助“蓝猫”卡通的品牌创造力和产业模式,“蓝猫”图书出版达到400种,音像制品达到300种,其卡通衍生产品产业集群以及全国连锁专卖体系,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

“蓝猫”目前保持着中国卡通动画的数个第一。它是第一部赚钱的国产卡通片,是国内卡通衍生产品最多的动画形象,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动画片。“蓝猫”还远渡重洋,出口海外。而这些“第一”,从起步到今天,仅仅用了6年时间。

在湖南,像“蓝猫”这样的知名文化品牌还有不少。

岳麓书社连续两年在生产力、销售力、资源力、赢利力4项指标中位居全国古籍出版社第一名;湖南美术出版社人均创造利税50万元,比转制前增长137%,综合竞争力指数在美术专业出版社中排名全国第一。这都是湖南出版集团始终注重品牌立社的结果。 湖南出版集团把品牌建设作为主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路,确立了“一社一品,一社几品”的发展目标。集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着力于建立和完善精品生产机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出版物,多个品种荣获各种奖项或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的加强,确定了湘版出版物的市场优势地位。一本《世界是平的》普及本销了50多万册。《波斯经典文库》共18卷,总计600万字,湖南文艺出版社倾6年之力,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的智慧精心打造。而湖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男孩洪战辉》《中国女孩文花枝》《机器》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开心作文》为代表的作文图书等,都在社会上和市场上创下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带来的则是强大的品牌效应。

创办于1985年底的《散文诗》在纯文学刊物发行量普遍滑坡的情况下,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2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许多文学刊物纷纷“变脸”。《散文诗》却不改初衷,坚持走纯文学刊物的发展之路,同时不断改进,在编排上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现已成为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诗刊之一,成了全国性的文学期刊品牌。谋定而后动,咬住不放松,《散文诗》为“打造品牌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作了最好的诠释。

《潇湘晨报》十分重视整合政府、媒体、商家、读者四方资源,坚持通过新闻树立品牌,通过活动巩固品牌,通过推广扩大品牌,主办了一系列大规模、高规格的会展活动,积极利用自身资源,承办了大卫・科波菲尔终极魔幻大戏、“侏罗纪世界”国际恐龙展、湖南非洲艺术节、云南映象长沙演出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文体活动,并连续在其创刊纪念日推出“飞播青绿・放养富庶”、“四水溯源立碑千里行”、“重返知青点・建设新农村”等大型公益活动,不断提升晨报的品牌形象,最终以品牌号召力赢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到目前为止,《潇湘晨报》平均期发量50多万份,年广告收入逾2.2亿元。

这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的崛起,为湖南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去年,美国红杉基金向湖南宏梦卡通有限公司注资750万美元,作为风险资本投入动漫产业;企鹅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也与湖南出版集团建立了版权贸易关系;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6年对外推广的419种图书中,湘版图书占38种,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

人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

湖南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和发展后劲巨大,与湖南已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张春贤指出,人才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中,要拓宽人才视野,既要依靠现有一大批人才,又要不断地培养新人,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要用国际视野谋划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湖南文化产业崛起,有一批人发挥了关键作用。

1992年,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开始改革,当时年仅四十出头的厅长魏文彬就提出了办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口号。为了扩大广电事业的发展空间,省政府提出为广电厅买60亩地,以建一栋广电大楼,在市区发展壮大。“要干就干大事业”,魏文彬婉言谢绝了此番好意,自筹资金8000万元,在市郊荒地马栏山农场买下2150亩地,经过10年努力,建成了现在的金鹰影视文化城。

《体坛周报》之所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该报社长兼总编辑瞿优远打好了人才这张牌。1998年,瞿优远领悟到“人才即生命”之真谛,四处网罗全国的体育新闻高手,其中包括目前中国体育界著名记者马德兴和原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周文渊,构筑起第一座人才高地。在随后的两年中,尝到了甜头的《体坛周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设立驻站记者机构,从各地方报刊中又挖来了一大批高手,其中包括从大连《半岛晨报》“转会”而来的金松,从上海《青年报》“转会”而来的严益唯,从《山东体育报》“转会”而来的张远,从《中国体育报》“转会”而来的苏群,以构筑第二座人才高地。该报共引进各地优秀的记者编辑超过20余名,堪称体育记者“转会”浪潮中的大户。新成员进入《体坛周报》经过一定阶段的培训后,报社就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报社的需要,确定一个专门的报道领域,让他们在稳步发展的报道领域长期集中精力去了解相关信息,积累资料,建立联系,培养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力。这种专业化努力使《体坛周报》在国内足球、国际足球、篮球等几个主要方面,都拥有业内最顶尖的人才。瞿优远说,人才投资是最具效益的投资。《体坛周报》汇聚了国内一流的体育新闻采编人才,凭借着这些人才,《体坛周报》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得到巨大发展。

湖南文化行业人才济济,广电、出版、报业、文娱等行业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使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脱颖而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湖南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逐步成长起来,成为领军人物。他们,支撑起湖南文化产业的广阔天空。

全方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湖南走在了全国前列。湖南省委宣传部在“四个一批”的基础上,组织了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一批理论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出版家,一批作家、艺术家,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2005年确定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43名。省广电系统通过破格选拔、竞争考核、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并选拔骨干每人支付10万美元去英国学习;出版集团积极从外地区、外行业引进人才,着力打造自己的“名策划”、“名编辑”人才队伍;省文化厅在充分挖掘内部人才的同时,从业务发展的需要出发,采取对外招聘的办法,解决急需的人才……

坚持在打造人才队伍上求突破,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成为湖南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面向未来,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张春贤说:“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加速前进,加快发展,必须要用国际视野来谋划湖南的文化产业。”去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省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亿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并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0亿元,兴建金鹰卡通文化城、省美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等13个重大文化工程。到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比重6%以上,每年保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从业人员150万人以上,占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员的4%以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南文化产业的“桃花源”里,必将呈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绚丽,一个全国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国际化风格、最具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