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玉米黑穗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分析其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207-01

安龙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2万hm2。玉米是该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1.01万hm2,年产量65 t,玉米生产直接影响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由丝孢堆黑粉菌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现就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如下,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

1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1]。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会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成株期病穗分为2种类型: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2]。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果穗受害,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整个果穗畸形。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种子带菌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尤其对于新区,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再次是种子,成为翌年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0~1.5 cm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因此,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适温为20~25 ℃,适宜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可降低发病率。播种时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发病率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不同品种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3防治措施

(1)搞好秋翻整地,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实施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使玉米出苗快,生长健壮,不易感病。

(3)适时播种,加强苗期管理。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适时播种,并加强管理,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减少被侵染机会[3]。播种内要保持湿润,保证出苗健全。出苗后应保持表土下层湿润,特别在抽雄或需水临界期。若缺水或少水,抽雄吐丝困难,花粉少,活力差。因此,这段时间应及时供应充足的水分,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所需水分。

查苗补苗:玉米的单株生产力高,若缺苗,产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玉米种下破土后应及时查苗,如发现生长不齐、缺窝、断行,应及时做好补苗措施,并在补后立即淋水保湿,保证成活率[4]。

间苗定苗:为使玉米的植株生长分布均匀,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在玉米苗长到6~7片叶时,进行间苗、定苗,留苗量为1株/穴[5]。

中耕除草:苗期对外界条件敏感,为培育壮苗,应及早进行中耕,做到苗旁浅、行间(窝)深、疏松土壤填平种穴,中耕深度5~6 cm,待苗长到8~9片叶时进行大培土,促进根系发达和抗倒伏,培土高应在6~7 cm。在间定苗及中耕时,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并带出田外深埋[6-7]。若用病株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合理施肥:施肥原则上应做到:底肥足、养分全、追肥迅速及时。在4~5片叶时应及时施苗肥(用进口复合肥、尿素各75 kg/hm2对水淋施)促壮苗;在8~9片叶时(即拔节始期)施好壮秆肥(用尿素75 kg/hm2或粪水1 t/hm2淋施),以促秆、壮穗、大粒多;在11~12片叶时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在现蕾期时,用尿素150 kg/hm2对水淋施。

4参考文献

[1] 黄剑秋.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3):40-47.

[2] 赵洪义,谢全亮,张格良,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1(6):33.

[3] 李淑兰,高丽辉,王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53-54.

[4] 耿维,张相波,季秀荣,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5(10):18-19.

[5] 姜洪彬,梁世燕.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8):39.

[6] 韩景红.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10(8):22.

[7] 齐思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7):70-7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