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目前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迁移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向独立写作的迁移,向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概括能力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像,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笔者认为,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其本质。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对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种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扩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理解作品内涵之门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二、培养联想能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像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不能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学生不论是课上课下读、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找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三、培养分析类化能力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知识经验,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进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就是将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化迁移中,学生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有了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顺应是指将已有经验应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顺应迁移中,旧有知识只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只有相关之处,分析类化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增大了学习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存在,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