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部队防化救援装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部队防化救援装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部队防化救援装备已从仿制进口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与设备上的差距,但是仍存在诸如性能不足、匹配性差、功能单一等的不足。面对未来国际复杂的形势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发展防化装备与技术以及应急救援技术等的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

关键词:防化;救援;装备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27-01

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防化救援装备与技术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然而各种罕见的传染疾病、井喷矿难事件、高科技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污染事故等,从侧面说明了发展防化救援装备与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性。防化救援设备是指消除生、化、核危害袭击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它是部队防化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是保护国家利益、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有力支撑。据美国化学安全和危害调查委员会化学事故报告中心统计,从1999年到2000年全球就发生的大的化学事故(泄漏、爆炸、火灾)693起,伤亡近万人。近年来,我国仅在上海各种化学事故发生的频率,就以每年近30%的幅度上升。因此,切实提升防化救援装备保障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部队防化救援装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核武器的杀伤力虽然很大,但是只要通过有效的防护,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它们所造成的伤害的,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生物、化学以及核武器的军事吸引力和使用率的。就目前我国的防化救援设备现状来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少装备与国外的同类装备相比,存在总体性能差、适应性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核心技术的研究、功能材料和装备器材的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新技术在防化领域的渗透不够,尤其是对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吸附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装备的总体设计、测评手段还非常落后,当今个人防护装备在呼吸、视野、肤觉等生理和作战负荷方面还存在性能的不足,并且还未能有效检测防化装备的防毒性能和使用寿命;三是装备的综合匹配性差,如在戴面具时不能使用夜视仪、防毒手套在防护性和敏感性两方面不能兼容、防护服遇水会变得沉重且不易行走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而实现防护装备的跨域式发展。

二、我国部队防化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一)防化救援装备科研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防化救援装备科研建设要向着应用研究发展,同时促进以预先研究为动力支撑的装备器械的发展。在装备和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和工业部门的技术联合、协同研发,加强高新技术在防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防护的新材料、技术研究,尽可能提高装备的系列化和通用化水平。此外,促进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是全面提高科研实力和整体研制水平的保障,因此,必须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为防化科研积蓄后备力量的道路上来。

(二)防化救援装备创新化

我国今后防化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以防化机理、防化新概念和新技术为基础,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不是说闭门造车,而是针对我国缺少自主研发产权这一现状,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对理念、科技发展的预见性和敏感性,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力求保持技术上的先进,设计上的巧妙,性能上的强大。由此,我国必须抓好基础研究的创新,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科技资源,着重提高二次创新的后续能力,保持科技创新的连续性。[1]

(三)防化救援装备的全方位化

未来防化救援装备应达到的目标是:一体化和轻型化。个人防护装备应旨在减轻人体生理负荷的同时,对生化核物质保持高水平的防护,并能与武器装备较好地兼容:对于防毒面具来说,应满足重量轻、舒适度高,减缓视觉疲劳和干扰,提高执行救援或者作战任务的效率和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于防护服来说,应满足膨体度小、重量轻,防毒性能和阻燃性好,热应激小,经久耐用,能与所有呼吸道防护装备综合集成[2]的要求。集体防化装备要充分考虑引入先进的过滤技术和环境控制综合集成,服务于帐篷、车辆、固定场所等集防系统的防护。

(四)防化救援装备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路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战争和救援任务的应有之义,实现防化装备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对于部队多渠道分析、加工、处理信息来实现从上到下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和工作流程规范化,能保证装备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3],降低传统管理模式因人力、物力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差错率,还能沟通各军区、各部队以及军区和部队,保证各部队在完成平时和战时任务的信息传达,有效地提高了防化装备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战国,李小银,张学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关于防护装备科研建设与发展的设想[A].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 陈让林,孙湄.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五届防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美国21世纪初化学防护装备发展研究[A].2001.

[3]但平驰.防化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