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 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 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14-02

颅内动脉瘤是各种病理因素所引发的脑血管局部管壁瘤状突起,发病初期及时治疗有康复的可能,但临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进行性进展,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1]。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起病急,进展快,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据统计,其二次出血患者的生存率不足50%,临床形势严峻。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其康复有重大意义[2]。本院对71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做了CTA检查,并结合DSA造影,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71例疑似动脉瘤患者,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50.6±11.5)岁。临床表现:7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头痛,其中61例有恶心、呕吐感,11例表现出意识障碍,3例眨眼困难,3例语言不清。

1.2 方法

1.2.1 CTA检查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参数设定:触发阈值120 HU,电压120 kV,电流280 mA,层厚0.5 mm,重建层厚3 mm,扫描速度0.5 s/r,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患者仰卧位,固定头部,以18G针头行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注射速率3.5~4.5 mL/s,注射量:70~90 mL;自动跟踪触发扫描,先行常规头部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两组图像进行减影后采用容积再现(VR)(图1)、最大密度投影(MIP)(图2)和多平面重建(MPR)。

1.2.2 DSA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FD2-0数字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动脉内血管造影。参数设定:电压70 kV,电流150~300 mA,视野38 cm。动脉插管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300 mgI/mL)流速3.0~3.5 mL/s,同时行三维数字减影图像旋转采集。

1.3 评价指标

(1)成像效果:包括动脉瘤大小、形态,动脉壁血栓、钙化,以及病变位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2)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成像效果

CTA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均可清晰显示。共诊出动脉瘤77个(61例),其中囊性动脉瘤63个(47例),梭形动脉瘤14个(14例)。分布位置分别是:颈内13例(18个)、前交通动脉19例(23个)、后交通动脉9例(12个)、大脑前动脉瘤6例(6个)、大脑中动脉8例(11个)、大脑后动脉瘤6例(7个),除1例(1个)漏诊外,均与DSA诊断结果相符。另外,CTA可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而DSA显示效果较差。

2.2 诊断学评价指标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方法

DSA、MRA、CTA是临床影像学诊断的三种基本方法[3],各有其优势和限制。DSA是传统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临床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可接近100%,然而,基于其有创性,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操作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推广[4-5]。MRA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无创性血检方法,具有无创伤、无放射、无并发症隐患的优势,但检查时间较长,不适合急性患者临床诊断,且成像分辨率低,小动脉瘤漏诊率高[6-7]。CTA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无创诊断手段,综合了DSA与MRA双方的优势,具有无创、快速、图像分辨率高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CTA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可达到与DSA相当的水平,且在图像显示方面,较DSA更加清晰[8]。

3.2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优势

(1)对患者创伤小,无并发症,符合现代“微创”理念,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适于临床普及。(2)操作简单,耗时短,整个检查流程可在30 min内完成,适用于急诊患者的快速诊断,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3)三维立体感强,影像直观,可清晰显示病变区域的空间解剖结构,对动脉瘤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有清晰显像,且重建图像可以随意旋转,便于从各个角度观察病变区域。(4)对钙化和血栓敏感,有助于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的评估,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相当效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参考文献]

[1] 蒋沫轩,官瑾.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55-57.

[2] 顾康康,靳晶,费强,等.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4):387-391

[3] 王杰文. 颅脑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7):91-92.

[4] 韦琳,蒙家彦,黎革昌. CT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94-2096,2098.

[5] 聂中. 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51-3352,3354.

[6] 张沥,王寅中,雷军强. CT血管成像与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9):466-471.

[7] 周明利,冯骏,屈天荣. DSA和MRA检测在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比较[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6):1209-1213.

[8] 李斌,刘义军,浦仁旺,等.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3):578-580.

(收稿日期:2013-02-27 本文编辑:郭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