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评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评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提出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大大加快了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本文就该产业内涵与特征、选择标准、培育路径与政策研究、区位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最后提出内涵界定及外延性概念仍然不清、产业定性定量选择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没有权威的规范、产业区位分布研究不够深入、有政策支持但需要精确的政策指引等问题。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内涵 特征 选择 发展路径 政策 分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集技术、知识、人才三者为一体,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知识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院2010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这些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还是初步的,许多理论问题尚无定位,研究深度与实践性方面都需要加强。

本文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评述与总结,以期能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当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源于新兴产业。波特在1980年首先提出新兴产业,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点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国外的新兴产业具有概念的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

目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我国政府一些文件中有相关的界定,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也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国务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物质资源消耗少、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原总理以及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提出相似看法。由此可见,政府部门主要强调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新兴性、支柱性。

从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观点具有较大的差异。一种观点强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能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作为当前经济合理健康发展的突破点,必须要符合市场需求,只有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地拉动内需。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注重战略性以及新兴性。刘洪昌(2011)和王新新(2011)都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尽管对产业的内涵还有争议,但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

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要能够切入,具有较大的产业成长空间,并能体现世界未来的经济形态,能使我国的未来几十年内保证其战略的竞争优势,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径,体现人类的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社会文明的趋势与潮流。

从上述观点出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时间尺度上,从当前与长远两面二个视角出发,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挥作用,也能体现战略性。因此,其战略内涵至少应体现:战略性、创新性、市场潜力、技术进步、新经济形态等方面。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具有生态性创新性、高层次性、不确定性、外部性。

生态创新性一方面指产业发展符合当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时代潮流的环保可持续性。这与“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线是保持一致的;另一方面指绿色技术创新,这不仅是一项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新技术,而且也是能够减少污染、降低原料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的提出。

高层次性指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高附加值、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着力点,必须要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指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与新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风险性,包括在战略上、生产上、财务上、产学研系统上的风险;另一方面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随时间发展具有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由于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的新产业将替代传统产业的一个动态过程。

外部性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主导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必须要发挥外部的带动作用,包括带动不同产品的生产、研发以及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当前国内对该产业选择做有以下研究:第一,提出产业选择的定性准则;第二,运用统计及数学模型,并结合地域特点,来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一)定性准则与产业选择

定性准则一:考虑产业的特征,提出相关选择标准。高友才(2010)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力、引领力、持续力、聚集力、碳减力;刘洪昌(2011)突出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要符合国家意志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吸纳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定性准则二:考虑各地域发展条件以及产业对地方的作用。李朴民(2010)提出选择符合地方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程宇更进一步考虑是否有效地整合地区产业优势、带动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有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

定性准则三:通过官方对产业的定性描述对该产业进行更加详细的选择归类。周晶与吕岩威等通过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对7大产业的定性解读,分别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框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遴选该产业。

本文认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选择一方面需要考虑其产业的战略属性、产业的地域属性、产业的分类属性。产业战略属性要从产业的成长性,未来发展考虑,体现产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着重考量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产业的地域属性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资源现状与特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并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尺度特征,体现不同尺度优势与特点。产业的分类属性要考虑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使产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行业发展。

(二)定量指标与产业选择

从定量角度去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根据该产业的特性提出一组评价指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产业评价,选择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此类方法主要是从区域尺度中选择不同地方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

从选择评价指标看:第一,从产业特征选择评价指标。贺正楚等(2011)从产业的全局性、先导型、关联性以及动态性提出13个产业选择指标;第二,依据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选择评价指标。刘嘉宁(2013)从区域产业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角度提出了14个评价指标;第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选择评价指标。张春玲等(2013)从产业发展、产业关联性及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低碳经济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定量分析方法看,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Weaver-Thomas模型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量分析方法在选择不同区域的优选产业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能够较准确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定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指标选取上缺乏理论指导,随意性较强;一般的研究对指标选取依据没有具体的说明;各人在选取指标中因个人的认识水平而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分析方法权重的确定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定量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政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对促进该产业持续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有重要意义。政府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培育机制及路径、产业政策等尤为重要。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通过发挥其对产业的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四大作用,从宏观来看,可以基于国家战略角度对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模式以及内容上制定规划(薛澜等,2013),并平衡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这对作用力,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从微观来看通过经费支持、政府采购、制定相关法律引领该产业发展。

此外,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政府作用的力度是不同的,王利政(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成长到成熟3个阶段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是逐渐减小的。

(二)培育机制

良好的培育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重点。培育机制是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需要意识到的内部组织或运行变化的规律问题。陈锦其等(2013)鉴于技术创新是该产业提出最突出的特征,并且实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迎合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机制。此外,制定平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利益的协调机制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三)培育路径

从国家层面来说,集群式发展(陈锦其等,2013)被认为是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培育路径,通过集群式的发展可以满足该产业对新技术以及高效发展的要求,并且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内生式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董树功提出了联合开发、重点干预、组织服务等三种集群式培育模式,通过这些模式进一步优化该产业的培育路径。此外,可将技术创新作为该产业的发展主线,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的产业合作、国际交流学等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区域层面说,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培育路径也是不同的。与国家层面的培育路径最大的区别在于区域选择发展路径必须要考虑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基于辽宁省市场化程度尚不完善,认为应该采用市场培育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来促进该产业发展。

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不仅要注重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培育机制。当前培育路径研究中,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培育路径为主,缺少对区域培育路径的探究,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广东、江苏等地应该尽早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区域的发展路径。

(四)产业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将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和促进集聚园区的发展等。

在规划方面,2012年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后,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东、海南、陕西、北京、新疆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推出发展规划或发展意见。当前其产业规划特点:战略统筹性突出、强调重大基础突破及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建立综合配套政策体系等。董晓宇(2013)就这9个地区存在不同发展问题,提出需要构建产业制度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协调配置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以及构建中小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通道。

在产业制度建设方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由于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体制发展不成熟,使得新技术难以产业化,并且我国市场的财税体制、融资机制、人才管理体制等都存在较大缺陷,因此需要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在产业环境建设方面,创建良好的软硬件外部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此外,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支持政策、产品市场培育政策、对外合作政策以及专项产业政策等都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研究

从国家层面:周晶(2012)以省区为尺度,以“区位熵”衡量各省份进行各产业增加值比重揭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空间分布。吕岩威等(2013)使用同样的方法,但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方法与周晶都不相同,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地理集中指数、行业集中指数、Moran 指数揭示全国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格局。以上从国家层面研究,都是以省区为尺度来确定产业分布,不能准确地说明产业的实际布局地点,只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的模糊空间定位。

从地区层面:杨英等(2012)指定3类9个变量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广东21市进行空间布局模式划分;李英等根据江苏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江苏的6大产业,通过一些产业数据分析得出当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可以看出从地区层面研究该产业分布同样存在问题:第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仍不明确;第二,在区域尺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缺乏系统的可收集数据。

从以上分析看出,从全国层面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的案例中,基本都是以省区为尺度进行,在一个省区内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能确切反映产业布局情况。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小尺度的视角来探究其区位分布。从地区层面的案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对其划定衡量产业的指标,用这些指标只能测度有同样特征的产业布局,这样得出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布局情况。

存在问题与评析

(一) 内涵界定及外延性概念仍然不清

虽然研究该产业内涵的学者很多,但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要强调其战略性还是新兴性或技术性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对后续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阻碍作用;从产业外延性概念看,缺乏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之间定义区别研究,这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机制体制混乱,严重时会阻碍经济发展。

(二)尚没有权威的规范

从定性角度选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存在很多缺陷,一方面存在很大浮动性,不同的人可能会按照同一原则选择出不同的产业分类;另一方面依据定性角度选择出产业分类过多,不易统计,就当前国家发改委最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细分出3100项产品和服务,这对后期对产业进行统计及评价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从定量角度选择来看,方法不一,不同学者认可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由不同的方法对产业进行的统计的结果也将会存在很大差异。

(三)产业区位分布研究不够深入

由于产业选择标准存在统计复杂、产业涵盖类型多等问题,而且缺乏可收集的系统数据,就当前研究该领域的文章中,存在一定问题:探讨产业的空间尺度过大,未来的研究可深入到以城市(或县)为尺度,真实准确地刻画其布局 ;对各类战略性新兴业的分类产业的区位分布研究不多,当前研究范畴仅停留在大类产业,未来研究可探讨每一行业的分布;当前缺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去探讨我国该产业的发展水平,未来可深化该视角的研究。

(四)仍需要精确的政策指引

政策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政府也提出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但是存在政策过泛的问题,如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这些政策虽然是针对当前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但是这些都是大问题,要解决需要从每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具体问题出发,提出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支持,最终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

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产业选择、培育路径与政策研究以及空间布局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当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攻坚发展阶段,能有效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今后的研究仍需要加强: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范制定、分类别的研究政策指引、在产业布局上要实现全国一体化布局,避免重复布局、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深化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精确的政策指引,使其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支柱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

2.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选择[J].前沿,2011(7)

3.高友才,向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10( 11)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

5.张春玲,吴红霞,刘遵峰.低碳经济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J].生态经济,2013(5)

6.薛澜,林泽梁,梁正等,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5)

7.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8.陈锦其,徐明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基于技术与市场的互动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

9.董晓宇,唐斯斯.我国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

10.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研究,20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