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文》对“时”字的解释是:“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古文从之、日”。“时”属于日部,《说文解字》中日部共有字71个,从部首字“日”起到“旦”止,体现了古人如何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划分与表达。日即太阳,是古人表达时间最重要的参照物。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记载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到了以大家熟悉的子时、午时等十二支来记时,是始于《南齐书•天文志》。

除了上述对时间的划分与表达,“时”字还体现了汉族先民那与农业密不可分的传统时间观。

“时”在汉字中出现的很早,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写作 。“四时也”表示的是时间的具体体现,“从之、日”则表明“时”原本是一个会意字,“日”上头的“之”是小草从土中冒出嫩芽,《说文》中解释为:“之,出也。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由此推理,“时”的最早意思便是:在和煦的阳光下,生命的种子绽出新芽。在先秦时代的汉语中,“时”就有播种的含义,这就是后来的“莳”字。直到现在,长江以南仍有很多地方把插秧叫“莳田”或“莳禾”。这正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本质的认识,时间是孕育和催生万物的基本力量。这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具有农业与社会意义,是理解古人时间观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人这种对时间的认识,根源于对大自然,尤其是农作物随时间的孕育、生长、繁盛和消亡这一现象的观察和体悟,这一认识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如果说渔猎和畜牧社会有较粗疏的时间概念就足够的话,农耕社会便不能满足于时间的粗疏划分。先民把时间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将农事的进程作为时间的一种重要尺度,才有了后来的农历与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观发展到极致,就导致先民把时间和生命过程的关系看得异常密切,认为万事万物的开端、进展和结局都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便产生了事物的开端决定了事物全过程的观念,叫做偶因论,体现在民间产生了生辰八字、婚丧嫁娶、造屋开店等时刻选定的讲究。

随着农业的发达和饮食文化的发展,时令、时鲜的意义也随之产生。《论语•乡党》中有十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十不食过于繁复,不免有形式之嫌,也没必要遵循。但其中“不时不食”颇具现实意义,不吃不是时令的东西,讲究的是食物要符合时令节气规律,所谓“冬鲫夏鲤,秋鲈霜蟹”,都是生物本身的生长周期。四季之时与三五好友同享鲫、鲤、鲈、蟹的美味,就是饮食况味的最高境界。